附件: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1。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以及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实现货币供应量目标。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能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2。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买入或者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该业务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强的特点。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品种包括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债券买卖及回购交易等。
3。存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目前,存贷款利率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机构以存款基准利率为上限,以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为下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为0.7倍),自主确定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5。再贷款: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6。再贴现: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中央银行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7。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与转贴现:商业汇票是企业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人是商业银行的称为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人是企业的称为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称为贴现,是金融机构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还可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称为转贴现,是金融机构间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目前,转贴现业务主要有回购式转贴现和买断式转贴现两种形式。
8。票据融资:商业汇票持有人通过以贴现、转贴现的方式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票据融资统计数据反映的是金融机构通过贴现或买断式转贴方式获得票据的票面金额。实务中实现票据融资的票据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9。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短期债券。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自身负债结构来直接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
10。企业债务融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一般是指金融市场上企业发行的融资票据。我国的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是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年以上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目前,企业债券主要是以项目为主,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发行;公司债券主要由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核准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