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业创新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十五年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针对企业变革与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从多方面调查了企业创新的情况和企业家对此的感知与评价。其中,2000年的专题调查特别以企业创新为重点,调查了企业经营者对于创新的看法,了解了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进展。此后又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跟踪调查。
历年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瓶颈,要取得突破,跨入企业创新的新阶段,需要企业家培养提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胜任带领企业创新的新使命。
(一)中国企业创新的历程与现状
1.企业创新的历程与成效
当代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变革与创新。1992年,国家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有限责任公司暂行管理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两个文件为中国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加快了企业创业创新的进程。基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3年以来的调查数据,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企业创新的历程与成效。
(1)制度创新:“破旧”与“立新”并举,成效明显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部分。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要实现产权多元化,在组织制度改革上,要实现组织结构合理化和治理结构规范化。企业制度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是十五年调查中长期跟踪的一个重点,涉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股份制改造、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决策形式、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等诸多方面。
在企业改革初期,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破旧”,即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基本的企业制度。例如,在1994年的调查中,对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60.3%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2.7%选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当时,65.5%的企业“有打算”进行股份制改造,其中52.1%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目的。在1995年的调查中,“劳动用工、人事权不落实”、“企业领导体制不协调”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大难点,企业经营者呼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1998年的调查表明,有5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有37.8%“已经参与产权重组”。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符合程度的评分为5.34(总分为7分),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2)技术创新:由引进到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初见成效
十五年的调查,对企业技术创新非常关注,涉及了企业对产品开发的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妨碍技术创新的因素等方面。综合历年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企业由初期的偏重技术引进到近年来的注重自主开发的轨迹。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济实力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多数中国企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主要通过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来获得生产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例如,1993年的调查发现,技术力量不足和研究开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因素;1995年的调查显示,“依靠本企业技术力量自行开发”而实现技术进步的只有43.6%,大多数企业还是靠引进和模仿。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即使是引进技术设备,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够引进当时先进的设备,很多企业采用的还是80年代甚至以前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重视产品开发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一直不高,1995年、1996年、2001年和2004年分别为34.4%,34.3%,33.2%和31.7%。此外,1997年调查表明,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总额的3.37%,员工培训经费占1.15%。2000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研究和开发能力”是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见表9)。
表9 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2000年)
|
总体
|
国有
企业
|
非国有
企业
|
其中:外商及港澳台
|
上市
公司
|
大型
企业
|
中小企业
|
东部
企业
|
中、西部企业
|
高新
技术
企业
|
制造业
|
市场营销能力
|
57.5
|
56.7
|
58.3
|
54.3
|
50.0
|
52.9
|
59.1
|
58.0
|
56.9
|
50.0
|
54.3
|
经营组织能力
|
55.4
|
58.7
|
51.6
|
49.3
|
47.4
|
54.2
|
55.9
|
52.9
|
58.1
|
39.6
|
48.3
|
战略决策能力
|
51.5
|
51.2
|
51.9
|
46.0
|
59.1
|
55.0
|
50.3
|
51.1
|
52.0
|
50.3
|
48.8
|
生产制造能力
|
37.5
|
36.6
|
38.4
|
50.4
|
32.5
|
40.1
|
36.7
|
37.1
|
37.9
|
43.1
|
50.2
|
研究与开发能力
|
33.7
|
31.5
|
36.2
|
35.2
|
42.9
|
38.2
|
32.1
|
36.4
|
30.7
|
62.6
|
43.1
|
资金投入能力
|
22.3
|
21.6
|
23.1
|
17.0
|
20.1
|
18.8
|
23.5
|
22.3
|
22.4
|
15.0
|
19.9
|
企业文化氛围
|
17.4
|
17.9
|
17.0
|
18.5
|
20.8
|
18.9
|
16.9
|
17.6
|
17.2
|
19.3
|
13.8
|
其他
|
1.4
|
1.6
|
1.1
|
1.5
|
1.9
|
1.7
|
1.2
|
1.5
|
1.2
|
0.8
|
1.2
|
近十年来,不少企业充分意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的重要性,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历程。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近三年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结果显示,“自主开发”的比重最高,为48.9%;其次是“合作开发”,包括“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35%)和“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21.2%)等;引进技术位于第三位,包括“国内引进”(20.1%)和“国外引进”(16.8%)(见表10)。2003年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经营者将“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作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关键因素(见表11)。2004年,由部分企业发起,提出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宣言》,充分表达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2004年的调查显示,“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的企业已经达到75.9%。同时,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接近企业销售收入的5%,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接近企业销售收入的2%(见表12)。
表10 近三年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2000年)
|
总体
|
国有企业
|
非
国有企业
|
其中:外商及港澳台
|
上市公司
|
大型企业
|
中小企业
|
东部地区企业
|
中、
西部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制造业
|
自主开发
|
48.9
|
46.3
|
51.7
|
46.3
|
51.3
|
50.8
|
48.3
|
49.9
|
47.7
|
63.4
|
57.8
|
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
|
35.0
|
36.8
|
33.4
|
20.5
|
45.5
|
42.8
|
32.4
|
36.1
|
33.8
|
50.1
|
40.6
|
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
|
21.2
|
21.7
|
20.8
|
12.6
|
14.3
|
16.2
|
23.0
|
20.0
|
22.6
|
10.2
|
17.4
|
国内引进
|
20.1
|
21.1
|
18.8
|
10.0
|
14.3
|
15.2
|
21.7
|
16.5
|
24.0
|
8.8
|
18.1
|
国外引进
|
16.8
|
17.0
|
16.5
|
42.8
|
29.2
|
26.6
|
13.5
|
20.3
|
13.0
|
26.2
|
21.5
|
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
|
9.1
|
8.2
|
10.1
|
25.5
|
7.1
|
12.0
|
8.0
|
11.2
|
6.8
|
13.0
|
10.6
|
购买国内研究机构为己所用
|
8.4
|
7.3
|
9.6
|
3.8
|
4.5
|
6.6
|
9.1
|
7.3
|
9.7
|
6.2
|
8.6
|
与国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
|
2.3
|
2.2
|
2.4
|
2.3
|
2.6
|
2.7
|
2.2
|
2.3
|
2.3
|
3.1
|
2.6
|
表11 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2003年)
|
具备较
高水平
的技术
与先进
的产品
|
具有
强力的
市场
营销
能力
|
具有
先进的
管理
能力
|
具有
良好的
背景与
关系
|
具有
优质的
人力
资源
|
高层
团队的
能力
较强
|
具有较
强的财
力背景
或擅长
资本
运营
|
重视
客户的
需求与
满意度
|
擅长
炒作
|
其他
|
总体
|
40.3
|
39.7
|
35.4
|
34.9
|
34.3
|
31.1
|
29.4
|
27.9
|
9.1
|
0.8
|
国有企业
|
40.9
|
35.9
|
35.9
|
35.4
|
36.6
|
33.8
|
29.7
|
26.8
|
8.2
|
0.9
|
民营企业
|
39.6
|
40.3
|
35.6
|
35.6
|
32.7
|
28.7
|
30.7
|
29.1
|
9.8
|
1.0
|
上市公司
|
45.1
|
41.8
|
28.7
|
24.6
|
34.4
|
39.3
|
28.7
|
27.9
|
9.8
|
0.8
|
外商及港澳台
投资企业
|
36.6
|
39.3
|
32.8
|
34.4
|
29.8
|
31.3
|
27.1
|
33.6
|
12.6
|
1.1
|
大型企业
|
40.9
|
40.5
|
37.5
|
27.0
|
39.1
|
37.0
|
30.4
|
26.7
|
6.0
|
1.5
|
中小型企业
|
40.4
|
39.7
|
34.9
|
37.1
|
33.0
|
29.6
|
29.4
|
28.0
|
9.8
|
0.6
|
东部地区
|
39.5
|
41.1
|
34.0
|
36.0
|
33.0
|
31.3
|
28.3
|
28.8
|
9.9
|
1.2
|
中部地区
|
40.8
|
39.3
|
37.6
|
32.0
|
35.1
|
30.5
|
31.4
|
28.7
|
7.7
|
0.5
|
西部地区
|
41.5
|
37.0
|
36.6
|
36.0
|
36.7
|
31.9
|
30.3
|
24.3
|
8.8
|
0.4
|
高新技术企业
|
48.9
|
42.5
|
31.7
|
31.2
|
33.7
|
31.7
|
25.0
|
28.4
|
9.8
|
1.2
|
制造业
|
45.8
|
42.7
|
33.1
|
33.0
|
31.7
|
29.9
|
27.5
|
28.5
|
10.1
|
0.7
|
表12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及职工教育培训费用
相当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
年份
|
比重
|
|
2006年
|
4.20
|
研究开发费用相当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
2002年
|
4.70
|
|
2001年
|
2.70
|
职工教育培训费用相当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
2006年
|
1.77
|
2005年
|
1.97
|
2004年
|
1.80
|
2003年
|
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