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对新一轮流动性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要有前瞻性
从中国国内的货币供给看,1季度信贷猛增,创下了4.58万亿元的天量,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此外,从货币供应超额比率看,今年前3个月,货币供应超额比率(本文用使用货币供应量超额比率(M2-GDP-CPI)来考察宏观流动性)大幅上涨,其中部分是由于央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部分是由于物价的不断下行所致。2009年1月、2月和3月,我国货币供应量M2余额分别为61、50.71和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79%、20.48%和25.51%, CPI走势滞后于M2增速大约6-8个月,M2已经高位运行3-4个月。货币增长使货币体系由货币缺口向货币剩余转换。所谓的货币缺口(剩余)是名义GDP增速与货币增速(M2)之差,当名义GDP增速超过货币增速时为货币缺口;反之则为货币剩余。由于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将在去年四季度6.8%左右徘徊,因此货币增速的不断加大将使表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持续处在过高的水平使之处于货币过剩状态。
另一方面,与货币剩余相对应的是有效投资不足。新增贷款转化为企业存款却没有形成企业自主性投资。数据显示,2月份非金融公司贷款增加1.03万亿元,非金融公司存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多增9633亿元。而同期居民存款增加4562亿元,同比减少5150亿元。2月货币增长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这表明当前新增流动性尚滞留在金融系统内部,是系统内循环,并未出现体系外的货币需求的大规模增长。不过,尽管目前中国国内新增流动性尚处于信贷体系内循环阶段,但必须警惕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根据上文对对货币政策时滞的经验判断,M2、M3增长都大约领先通胀16个月(约1年半)。中国明年有可能再次面临输入型通胀和国内流动性推动型通胀的双重压力。因此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必须要有前瞻性,面对新一轮货币泡沫的包围必须重新审视货币政策,小幅回收流动性,平滑资金供应并相应地减缓信贷扩张速度,避免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张茉楠专栏国家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