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到2008年的五个“一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间隔18年之后,出现了后一段五个“一号文件”,基本精神就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当时背景有些同志还记得,在2003年的秋天,粮食价格出现了波动上涨的趋势。原因是什么呢?2003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只有8614亿斤,和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比,减了1600多亿斤粮食,当然价格要上涨。这就要想办法增加生产。此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不能强迫农民种这个种那个,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经济利益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你想要粮食吗?首先要调动农民积极性,首先保证农民收入增加,这是中央的基本思路,这是非常好的思路。
从2004年以后这五个“一号文件”,适应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说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把它叫做新阶段,为什么叫新阶段呢?到世纪之交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我们国家总体小康基本实现了,于是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讲到,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大闭幕,2003年1月初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新当选的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重要的讲话,总书记在2003年1月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调这句话一个很大的背景是什么呢?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样的战略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闭幕之后两个月的时间,又讲出了全党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依靠农民的贡献,依靠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支持工业、支持城市发展的战略,应该发生转变了。转到哪里,总书记在明确提出,转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2004年到2008年的五个“一号文件”基本精神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体现在国家通过建立公共财政,把工商业通过税收交财政的钱,更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农业,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开支。
新世纪前四个“一号文件”的效果是清楚的,粮食四年连续增长,四年增长1400多亿粮食,这在历史上没有过。农民收入连续四年也是增长的,前三年每年增加三百多亿,04年增收314亿,05年增收319亿,06年增收332亿,去年增收553亿,这在历史上也没有过。除了农民收入增长之外,税免了,用农民的话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因为有一个新型合作医疗,这些都是靠政府的投入在支撑着)。所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另一方面是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政府大量投入。从九十年代末,朱总理对大江大河防洪加固大堤,开始大量投入水利。为了改变农村电不足,价格高的问题,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这几年大规模进行乡村道路的建设,基本上85%的乡镇都已经通了公路,而且很多都是路面硬化了。国家还一直不断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主要是三大内容,一大内容是乡镇机构改革,第二大内容是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第三大内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总的来看,在新的阶段,中央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同时不断深化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型因素。
十个“一号文件”基本精神都是改革,差别在哪里,前五个“一号文件”主要靠改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那时候政府没有多少钱,给不了农民多少钱,就是给农民一定的休养生息,适当提高了收购价格。对真正社会发展,基础建设,政府给不了钱。而新世纪这五个“一号文件”含金量之高,过去不敢想,就是总理讲的五年1.6万亿元资金进去,每年都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增加,确确实实说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总书记也讲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五个一号文件,很重要的就是体现了新阶段党驾驭全局,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和发展非常清晰的事。
对农业要始终怀有一种忧患意识
主持人:您不愧是“三农”方面的专家,这么清晰地给我们讲解,能否也给我们讲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为什么会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放在最重要位置?
陈锡文:我刚才讲到,农业连续四年增产,农民连续四年丰收,农村整个形势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搞农业的同志一直跟大家讲不管农业形势多好,对农业一直要怀有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的农业应该看到三个方面,第一资源禀赋决定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数量非常少,质量也不高,我国有13亿人口但却只有18亿亩地。第二个方面,水利、排灌系统等,我们很脆弱,多一半的土地没有排灌设施。第三,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龄不到8年,基本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农民从总体来讲受得教育不多,文化、科技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
真正保持农业能够稳定发展,必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次特别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中央提醒所有党政机关的各级干部,居安思危,尽管农业四年丰收,基础并不稳固,今后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怎么想办法突破,必须是加强基础建设,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基本支撑能力建设,整个社会向农民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的能力,农产品流通的各种设施建设,机制建设,一直到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最后还有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一连串的基础性的工作和基本建设。
农业和自然关系很大,完全不受气候影响不可能,但是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各种基础性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减少波动。在国家有吞吐调解有储备状况下,还可以通过国际上做一定的调解的情况下,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在任何情况下都比较稳定,这样才能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