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07年金融运行特点
(一)货币供应保持高增长,货币流动性不断增强
尽管年初以来数量型调控紧缩力度空前,但货币供应量增速仍快速增长。M2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7%左右的较高水平,M1增速则停留在20%左右的高位。1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65个百分点,超过年初预定的16%的增长目标;M1余额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84个百分点。自2006年底M1增速超过M2增速,形成“倒剪刀差”以来,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由去年末的0.54个百分点扩大到今年11月末3.22个百分点。
图1 M2、M1余额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强弱被分为M1和M2,其中M2=M1+准货币。M1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主要用于充当交易媒介,准货币(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则具有价值储藏的作用。M1持续快于M2增长,使得货币流动性不断提高。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产销两旺,刺激其生产和经营,使得企业即期货币需求增大,企业活期存款增长很快。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股市活跃扩大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时引发储蓄分流。股市对货币的正相关性表现在对交易媒介M1的需求上,而负相关则反映在股票与准货币之间的替代关系上。即股市发展增大对M1的需求,同时减弱对准货币的需求。随着股票市场规模扩大和交易活跃,人们将减少持有准货币,同时用于购买股票的货币量应该增加,从而使M1快于M2增长。
(二)居民储蓄存款不断被分流,存款资金向企业集中
自2005年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引发股市走出新一轮牛市行情。在2006年持续上涨的基础上,2007年上证指数继续快速攀升。截至10月末,上证指数已突破6000点,股指累计涨幅达一倍左右。股票价格快速上涨带来丰厚的资产收益,今年以来持续为“负”的存款利率则降低了储蓄存款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居民减持银行存款,购买股票。伴随着股指的节节攀升,储蓄存款增速自2006年1月起持续下滑(见图2),2007年10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长3.7%,同比增速自2006年1月份的高点累计下降17.4个百分点,创2001年以来的新低。10月中旬以来,股市出现调整,伴随股指下跌,央行加息,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兴趣出现下降,11月末,储蓄存款同比增长4.27%,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的势头有所企稳。
在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少增的同时,非金融企业的资金十分宽裕,存款资金向企业集中的势头明显。2007年以来,企业存款同比增速不断加快,10月末达到22.94%,增幅比上年末高5.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7.34个百分点。1-9月,新增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的比重为60.84%,居民户存款所占比重仅为16.04%,财政存款占21.68%。企业存款的快速增长首先是由于企业利润快速增长,收益良好。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6.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6个百分点。其次,非金融企业通过出口结汇获得了大量的人民币资金。第三,2006年下半年以来,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大幅提高。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将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企业的资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2497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长73.2%。
图2 上证指数与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证监会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