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股市路在何方
林江:如何重塑投资者以及市场信心。目前,监管部门首先应该认真思考并重视这个问题。监管部门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也力不从心。这需要众多股民甚至政府把它作为我们下一步经济工作当中非常核心的问题加以解决。
有人说,应该有一个信息互相沟通的机制,央行、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应该有联席会议。那国资委呢?外管局呢?相关方众多,联席会议的机制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吴晓求:理念上的转型,要从理论层面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的改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需要对很多人,特别是我们的监管部门、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普及一下现代金融理念的知识。
第二,我们还要关心政策导向。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来看,如果有很大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周期。
再者就是货币政策。我们目前的货币政策依然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理论上,依旧是单一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这没有问题,如果我们国家通胀到了8%以上或者10%以上,货币政策要把控制通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现代社会,尤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适当的通胀将会伴随着我们,不要把适当的通胀变成控制通胀,这会损害经济的增长。所以,经济政策必须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之间找到一个深度平衡,绝不是单一目标。
叶檀: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一些办法,包括可转换债、二次发售等,这些可能都没有触及到“后股改时代”的一些核心问题,而只是隔靴搔痒。这些办法事实上对于股市的信心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相反,它起到了反向的作用。因为有些办法一出台,投资者意识到,管理层也许并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来救市,所以股市反而往下走。
对市场的定调,并不是说管理层定下什么调子市场就认可什么调子。它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最终还将由投资者作出评价。
如果现在的政策不改,那么,股票市场的前景很难乐观。因为,我们不知道估值体系的根本在哪里。对于股市来说,本来有大小非,现在又有源源不断的限售股,市场处于这种深度冻结的状态,政府可以不出手吗?政府当然应该出手,而且应该用比美国政府更强有力的手段出手救市。
如果我们现在要改变股市的僵化状态,应当先使资本市场的信心回暖。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胀率下行,事实上只是一个经济下行周期的表象而已,而不是控制住了通胀,经济就转好了。
同时,还要赶紧改变新股的发行体制。新的限售股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目前,一些新股发行的流通率仅仅在百分之七八的比例,而非流通股则占比百分之九十多,市场将来承接这部分股份,可能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
最后,还有一些强制性的现金分红手段,设立不同市场。
李曙光:中国遇到了转型期,实际上最关键的点依然在管理层。管理层如何认识这个市场,对我们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点像中国足球市场。足球市场有可能成为改革者的通行证,也有可能成为改革者的墓志铭,关键是政府如何看待目前的大环境,如何出台具体理念和具体措施。
中国就是一张资产负债表,显然现在资产负债表看上去有点不太对。偿债力、偿付能力,我们原来看得稍微弱一点,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问题,是不是经济遇到了困难。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这也是我们目前研究国有资产法的很重要原因。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国有资产,现在这笔账算不清楚。政府基于政策决策来作下一步的政策判断的依据,实际上不是很清楚。我们整个国家的能力、经济能力、偿付能力、总资产、总负债……这些都不怎么清晰。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外在因素,就是如何看待大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点我觉得政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点,它的判断、信心对于整个资本市场、整个经济发展的信心影响巨大。(记者 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