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总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只有少数几个朋友,多数时间窝在寝室,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甚至从来不去上课;他们将大把的时间交给恋爱、聊天、网游或者电视剧,却没有时间也不想去碰读书、学习之类的“正经事”;他们不关心身边的任何事、任何信息,包括自己的前途,只关注自己眼下的天地;他们似乎什么都不在意,包括那些一去不回的青春。
大学留给他们的,只有被不断透支的时间,还有不曾进步的自己。
脑袋里空空的,身体软软的
直到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大四的于浪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在大学里究竟做过哪些事。回顾大学生活,他不无感慨地说:“曾经我的一位朋友说,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辉煌后再选择平淡的日子才能称做淡泊,否则就是平庸。现在看来,我是平庸地过完了我的大学。”
刚进大学,他和很多新生一样热衷于社团活动,曾经加入学校当时最大的社团,全程组织了一个大型市场营销活动,“当时天不怕地不怕,真的很充实”。但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发现社团里有许多他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有人利用老乡关系轻松就能当上干部,利用他人的成果为自己邀功等,一气之下他退出了所有社团活动。
渐渐地,他对其他事情的看法也越来越消极。高中时代曾是模范生的他,也学会了在宿舍打牌、抽烟、喝酒,除了院长的课其他老师的课都敢翘。很快,他厌烦了这样的生活,他说自己想安安静静过日子,“无聊的时候上上网,不需要为了学习和工作忙碌。”他寝室里有一个院学生会主席,一个园区学生会主席,“我一点儿也不羡慕他们,看他们每天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奔忙,觉得很没意思。”
大二开始,他恋爱了。女友比他小一届,在他的学校附近一所师范院校读书。不管起得早还是晚,他几乎每天都会坐半小时的车去女友的学校,陪她上课、聊天,晚上才回校,自己的课程却被晾在一边,只在考试前几天突击一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学三年他成功地“挂”掉了十几门选修课,“挂了再选,选了再挂,我同学说我是选一科挂一科,选两科挂一双。”幸好专业课都擦边过了,但是每年的总成绩都排在年级倒数几名。
学校要求把成绩单寄回家,他就故意写错地址。虽然如此,父母还是知道他在学校表现并不好。每次电话,父母都要唠叨训斥一番。与此同时,女友也开始抱怨他的不思进取,说并不希望他总是围着自己转。
于浪下决心摆脱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
为了准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他去教室自习,但是脑袋里空空的,身体软软的,什么也看不进去,不到两天就放弃了。
毕业在即,于浪的同学陆续找到工作,习惯了安逸的他也不得不提起精神奔走于各大招聘会。一次次的求职失败,让他开始意识到,机会等待的总是有准备的人。
回首四年,他说除了自己的一段恋爱,再也没收获点儿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