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2014年03月18日10: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李克强

50.培育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有哪些新举措?

培育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拓展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举措,是带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2014年,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沿长江经济带、西南中南腹地、东北西北地区培育成我国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支撑带,制定差别化政策,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

一、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特色发展工程

进一步细化实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推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快完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短板”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能源、矿产资源和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贯彻创新驱动战略,继续实施科技助推西部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加强跨区域规划的协调实施,继续加快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发展。规范推进重庆两江、甘肃兰州、陕西西咸、贵州贵安等新区建设。优化西部地区城镇布局,开展小城镇示范工程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祁连山、武陵山等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

二、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加快“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和推动重点地区发展。继续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落实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使中部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等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推动汽车、大型机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船舶等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扎实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继续推进太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工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三、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结合金融体制改革,探讨金融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新途径。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深入开展老工业基地振兴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出台并实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导意见,做好搬迁改造试点。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支持力度,落实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继续推进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有林区和垦区改革,推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组织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推进跨省区重大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内部次区域合作,促进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互动发展。

四、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

向东部地区扩大制度供给,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做好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天津滨海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功能区建设。以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完善便捷运输和信息交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市场环境。扩大上海自贸区示范带头效应,创新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建立联合整治机制,推进长三角生态环保一体化。经过10年的合作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区域合作平台。继续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挥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合作平台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台合作。依托湘南、桂东、赣南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跨省区的产业转移。加快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制定实施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布局、生态环护等重大问题。由北京牵头,并纳入山西和内蒙古,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对接为重点,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五、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尽快制定并实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发展规划,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形成高等级航道系统,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研究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连通重点经济区、中心城市、主要港口的高速公路网络。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知名自主品牌,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以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逐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实施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六、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

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意见》,促进沿海沿边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积极建设沿边省区中心城市连接边境口岸、通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走廊。进一步推进我国与中亚四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人民币在与中亚各国结算中的运用,扩大双向投资,在条件成熟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提升双边经济技术合作水平。推动新疆与对方国家毗邻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推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运营。依托重点经济区,着力打造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升云南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通道功能和窗口作用,推进孟中印缅、中老泰、中越等国际运输通道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落实《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强中俄地区合作,完善中俄地区合作机制,扩大地区合作范围,继续推进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和黑瞎子岛开放开发。

七、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落实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编制并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区域振兴发展规划。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推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支持甘肃临夏、云南怒江、四川凉山等特困民族自治州发展。促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实施支援新疆、西藏、青海、贵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规划计划,全面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川、甘、滇三省藏区工作。(王绍辉)

51.怎样发展海洋经济?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怎样发展海洋经济,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从战略高度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都属于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

海洋经济发达是海洋强国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除了陆地面积外我国还有300万多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等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同时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当前,必须紧紧抓住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实现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布局、海洋生态和谐美好注入强劲动力。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主要问题,一是我国海洋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不同资源禀赋的各沿海地区,无论海洋生产总值高低,支柱产业大体相同,这是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所面临的挑战。二是沿海临港产业园区布局雷同。多数园区重点部署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重化工、能源以及装备制造等,构成优化沿海产业布局的挑战。三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这构成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确保各海洋产业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成为持续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加强海洋经济建设应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力争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完善总体布局。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基本形成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构成的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其中,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发展迅速。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根据不同地区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充分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的引领作用,推进形成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同时结合落实国家关于沿海区域发展的部署,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加大海岛及邻近海域保护力度,有序推进重要海岛开发建设,扶持边远海岛发展,加强海岛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努力拓展和提升海洋经济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既要拓展领域,又要提升水平,重点是“改造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洋服务业”。

1.改造升级海洋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海洋渔业。合理调整拓展养殖空间,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大船厂的分段制造生产体系,形成适应现代造船模式的船舶工业产业集群。

海洋油气业。加大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深水区勘探开发步伐,提高深远海油气产量。

海洋盐业和盐化工。加快盐田改造,提高自动化作业水平和原盐生产效率。积极发展盐化工业,培育盐化工产业新增长点。

2.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水利用业,扶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水利用装备方面,提升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积极探索海洋生物资源新物质和海洋生物制品新功能,推进海洋生物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

3.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海洋交通运输业。优化海运船舶运力结构,促进海运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初步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着力提升港口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港口深水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系统建设。

海洋旅游业。科学规划和开发滨海、海岛等旅游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滨海度假区等建设。

海洋公共服务业。加快海洋信息体系建设,提升海洋立体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提高海洋工程服务水平。

三、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确保海洋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序;确保海洋环境不断改善、永续利用。因此,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贯穿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二是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努力在海域与陆域开发上做到定位、规划、布局、资源、环境、防灾等六个方面相互衔接。防止人为割裂陆海间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功能定位的内在联系,不计代价地盲目开发海洋。

三是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用海,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坚持生态用海,维护、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坚持科技用海,推动海洋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坚持依法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朱宁)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