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官员出路多元符合国际潮流
“郑利平不当市委书记、改任亚行高管”的消息,此前一个月尽管没有公开报道,但已经在广东政坛引起“小地震”,议论纷纷。
“郑利平能走出这一步不容易!”广东组工系统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这固然与他的个人志向以及“海归”学历、主政地方多年的资历有关,但也给很多官员一个明确信号:不只是当官这一条路走到底,甚至有时前面看不到明确的方向还拼命冲,其实不妨拐个弯,走另外一条路,也许天地更广阔。
他分析说,按照干部任用规定,党政“一把手”10年任期一满就得调动。而像郑利平这样40多岁的地市领导,10年届满,除了“再上一级”,很可能就调到省里当厅长,或者交流到其他地市任职。这就看组织安排和个人能力、志趣所在。像郑利平这样趁着还年富力强,转换个跑道,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省委党校教授韩锐表示,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往往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近年来,中国高级官员到大企业、高校任职的越来越多,像郑利平这样到国际组织任职的也不乏其人。说明中国的官场文化正在发生改变,官员的价值观和选择日益多元化,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潮流是一致的。其实,官员出路日益多元化,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像美国总统卸任后也照样到大公司、国际机构任职、当顾问。这是政治文明的一种进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思想观念比较先进,所以出现郑利平这样的事例并不出奇,相信以后还会越来越多。(记者陈枫)
-纵深
通往世界的中国官员
这是一个特殊的中国官员群体。他们正在走近媒体的聚光灯下。
这张名单之上,是一串长长的中国官员的名字。陈冯富珍、林毅夫、龙永图、章晟曼、赵晓宇、章新胜、赵厚麟……郑利平成了这张名单之上最新的一个名字。
有观察家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官员走进国际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在全方位融入世界过程中,开始主动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以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中国,正在用理性方法成为一个有能力负起“国际公民”责任的国家。
越来越多的世界官员“中国制造”
林毅夫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却肯定是最吸引公众眼球的那一个。
2007年1月16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亲自致电林毅夫,告知任命他担任世行常务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的决定。
其实早在林毅夫之前,另一个中国人已经在世行副行长的位子上做了10年之久。他就是章晟曼。从一个跑腿的小科员成长为世界银行历史上最年轻的常务副行长。
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这是国际知名组织中,也陆续出现中国官员的身影。
在金融领域,2008年8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赵晓宇被任命为亚行副行长,接替之前的另一个中国人金立群。
另一个已被中国公众所熟知的案例是,2006年,香港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出任世卫组织新一任总干事,首开中国人主政国际组织的先河。
此前已先后有6位中国人担任联合国任副秘书长,名字依次是,唐明照、毕季龙、谢启美、冀朝铸、金永健、陈健。
早在陈冯富珍参选之前的2005年,中国官员章新胜竞选获胜,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执行局主席。
2006年11月10日,国际电联(ITU)选举中国籍的赵厚麟为副秘书长。
……
中国官员的崭新形象
这些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官员,正在展示着中国官员的崭新形象。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普遍具有高学历、专业化背景、全球化视野,在各自领域做出过突出成就,富有亲和力,擅长和媒体打交道。
他们在国际舞台之上,将扮演什么样的特别角色?又将如何平衡与中国的关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出任世卫总干事一职后,有部分国家对陈冯富珍与中国的亲密关系表示担忧:中国一旦爆发疫症,“铁娘子”会不会公平处理?
对此,陈冯富珍曾公开回应说,“作为一个国际公务员,她不会偏帮任何一个国家”。
一年之前,就任世行副行长之时,林毅夫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公开高调宣称,将“推动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比如中国和世行在共同解决非洲发展问题上能够携手发挥更大作用”。
无论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还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这些在国际组织中的中国官员,已经、正在向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声音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已经不可或缺。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会因这些“中国制造”的国际官员群体性的出现而增强。
从谈判桌走上论坛主席台,龙永图轻松地完成了“漂亮转身”。2003年,当他捧起“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杯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交朋友——替中国政府交朋友”。(见习记者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