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在线访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谈海洋经济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0日讯 (记者张静) 今日,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宏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就海洋经济相关问题接受采访,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王宏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家底"。他说,我们有着种类繁多的海洋资源,诸如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王宏表示,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开始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735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2311亿元。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218万人(相当于沿海地区每十个人中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其中新增就业67万人。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放缓
王宏介绍,海洋经济对外依存度更高,受金融风暴影响更大。总的来看,金融风暴对某些海洋产业的影响已十分显现,海洋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据初步测算,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通过三个数据予以体现,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3800亿元,同比增长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1%。虽然海洋经济总体还在增长,但速度明显放缓,首次出现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金融危机也带来良好机遇,我们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
我国海水利用技术日趋成熟 具备产业化条件
王宏表示,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我国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经济日趋合理,海水淡化吨水成本已达到每吨约5元人民币;部分技术如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此外,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海水脱硫技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应用。
王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已建海水淡化工程的产水能力已达到16万吨/日,天津、青岛、河北等沿海地区多个日处理10万吨~20万吨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相继启动。很多沿海的大型电力、石化、化工企业,开始大量利用海水,目前年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量约420亿立方米,其中电力行业利用海水作冷却水量占90%。且天津北疆、国华宁海等多个新建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电厂均计划建立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工程。
我国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 形成面积较大集中区
王宏说,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五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150平方公里,形成了几处面积较大的围填海集中区。应当说,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面临五个方面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对不足也要有清醒地认识。王宏指出,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中面临主要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我国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三是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四是开发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五是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国家海洋局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并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正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进一步的管理和监督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