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农村一方面资源消耗增长迅速,而单位资源的产出率始终在偏低位运行。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因生产生活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惊人,这种状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均不足35%,农村能源利用率仅为25%左右;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百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业农村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的1/3以上。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不仅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侵蚀。
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集中反映,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的呼声和要求愈来愈迫切。
资源与环境在农村不应成为矛盾
100多年前的西方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即资源消耗(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当代一些地方发展的过程来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辅相成。
然而,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局面: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在许多农村广泛存在,且互为因果。从最普通的几项指数来看,农村用能方面:60%的农户生活燃料主要依靠于秸秆和薪柴,热能利用率低下,燃烧秸秆通常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每年三令五申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但秸秆焚烧依然屡禁不止。农村生产方面:初步估算,我国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农膜年残留量高达45万吨,大量粪便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农村生活方面: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工业方面: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认为,这些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农业的一大瓶颈。从去年开始,国家和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开始扭转目前这种状况。
2007年7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对节能减排作出宏观部署;今年7月,国务院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敏感水域、重点流域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加强畜禽养殖场管理、污染治理和粪便综合利用,适时开展氮、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工作。逐步减少和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
至此,从中央到地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明朗。然而如何充分挖掘两者的潜力?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开动脑筋,也需要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