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咨询组撰写。文章包括3部分内容:
一、我国遭遇的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天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成灾过程呈现明显的叠加放大和连锁扩张效应
气象观测表明,2008年1月10日到2月2日,我国遭遇的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由每次3-5天的4次连续天气过程造成的,总体上为50年一遇,其中贵州、湖南地区100年一遇,属历史罕见。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非常规的、连续性的、复合型特大自然灾害(学术界称之为巨灾)。对这次复合型特大自然灾害的成因,作者认为:
第一,大气环流持续异常和强拉尼娜事件是诱发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天气原因;第二,江南丘陵山地和云贵高原的地势地貌则是加剧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强度的重要地理因素;第三,南方地区人口与产业密集又恰逢腊月春运高峰则是形成这场特大自然灾害的重要人文背景。
作者认为这场低温雨雪冰冻复合型特大自然灾害是天(气)地(理)人(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场复合型特大自然灾害的成灾过程呈现出了明显的叠加放大和连锁扩张效应。
二、认真反思灾害教训:我们必须亡羊补牢,优先生命线工程建设;未雨绸缪,妥善应对连锁反应与衍生问题
这场史无前例的复合型特大自然灾害,是对我国政府施政能力和社会运转能力的一大考验。作者认为,中国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这场抗击低温冰雪冷冻特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亡羊补牢,优先生命线工程建设,科学应对现代设备和基础设施的脆弱性问题:
(1)生命线工程建设要优先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2)必须科学应对现代设备在自然灾害中的脆弱性;
(3)必须提高面对复杂危机的多部门协调能力。
我国这场持续3周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已经结束,但灾害所造成的空前破坏和潜在影响还远未彻底显现。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审慎思考并妥善因应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与衍生环境问题。
(1)严格预防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
(2)特别关注可能衍生的环境问题;
(3)确实做好大灾之后防大疫的准备;
(4)科学规划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三、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建立国家应急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科学研究,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灾害应急能力
作者建议:
第一,建立国家应急事务综合管理部门,常态应对灾害危机处理;
第二,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预警防范能力;
第三,建立基础设施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第四,各级政府要慎重考虑各种灾害的可能性,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9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