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至20日,北京市机动车、外省区市进京机动车,均将实行单双号上路行驶规定;北京市属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动车,除按单双号停驶外,将再增加停驶20%,届时,每天将有130万辆汽车停驶。
据悉,这是为提高奥运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一次实战预演,但我们相信,这更是为实现北京未来空气质量全面彻底好转的一次热身。1998年以后,北京采取了很多污染控制措施,尽管空气质量有改善,但正如《北京市政府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中所指出的,目前的环境质量与举办奥运会的要求、与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仍有差距,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中非论坛期间,北京市只停了40万辆公车,但哈佛大学一个研究报告指出,从卫星图片上看,那几天北京的氮氧化物明显降低。当然,那几天的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扩散,但交通限行仍然效果明显。这样的好日子我们能否长期拥有?这的确是对“宜居北京”的一个挑战。
应该说,减少北京中心城区的汽车行驶数量,已是各方的共识,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单双号限行、暂时停止部分公车上路等临时措施,还只是救急,不能长久。要控制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需要常规有效的积极手段。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收取中心城区拥堵费、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限制“一人汽车”上路、鼓励“搭便车”、鼓励和扶持小排量汽车的发展进步、上下班高峰期间在城区限制小汽车等,都不妨在北京大胆尝试,小心推进。
最近,英国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将首次向大排量大汽车征收高额“环保税”。环保税将主要针对大客车、四轮驱动汽车和豪华轿车等大排量车辆,如果这些汽车进入市中心,车主将为此支付最高一天25英镑费用,而环保型汽车则可以免费进入市区。这一举措也不妨为北京所借鉴。
除了这些直接针对汽车的办法,更为根本的出路在于,一座城市必须打造一个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以此鼓励市民通过公交、地铁,以及出租车这个准公共交通工具解决基本出行问题。比如,要重新倡导并以城市法律法规保障自行车和行人的权益,以自行车和人的运行尺度(而不是现行的汽车的尺度)规划与发展城市;应该特别鼓励政府官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上下班,除非紧急、特殊情况,公车一般只在除上班、下班之外的上班期间使用,下班期间集中封存。应该说,只有官与民同甘苦,才会随时、切身了解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缺陷与不足,同时减少公车私用,还能遏制政府机构的购车冲动,一举多得。此外,对于不购私家车,常年安步当车或者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出行的人,可以考虑允许有条件的单位发放专门的乘车补贴,并给予一定的免税待遇。
近年来,每每提及限制私车出行,都被“购买私家车是公民自由”等观点所抵制,但实际上,“科学管理私车出行”与“自由购买私家车”并不冲突,相反,两者完全可以实现双赢。拥有汽车是个人自由,私家车完全可以在乡村、在城市之间、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畅通无阻,成为填平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与鸿沟的桥梁与纽带。但在大型的中心城区,适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对道路畅通和空气质量改善有极大的意义,这一局面将使所有公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