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要点/ 解读/实录】[聚焦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历史
西方称为国情咨文或施政演说 政府工作报告形式源自苏联两者各有异同
向民众汇报工作1790年首创
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亿万百姓福祉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全国两会中的最大亮点。
纵观全世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国政府均有发布工作报告的例行制度,一国领导人每年都要面对国民或公众阐述政府来年的执政方针,但被冠以“国情咨文”或“施政演说”等名称,然而,这其中只是名称的不同吗?
本报试从历史、文风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究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其他国家的“国情咨文”的同与异。
名词解释
什么是“国情咨文”和“施政演说”
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是外国统治阶级的施政纲领,像美国,主要就是来阐明美国总统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按照美国惯例,每年年初,现任总统都要在国会作年度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
而施政演讲则一般指由国家领导人不定期做出、阐述自己政治理念的演讲,并非特指政府工作的年度总结。一些国家有领导人上任之初进行施政演讲的传统,比如日本首相常在履新之时作施政演讲,宣布自己的施政方向。
历史纵深
首脑汇报工作美国首开先河
纵观世界历史,政府报告分为三种:国情咨文、施政演说以及政府工作报告。
而国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说这种由国家操盘手向国民汇报政府工作的做法,是由美国首开先河。
1790年1月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作了第一份关于“联邦情况”的报告,该报告当时被称为“年度咨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美国的“国情咨文”已经变成“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
日本首相在就职时发表施政演说是惯例。日本历史上第一位首相是于1885年就职的伊藤博文,但直到1890年,日本才开始召开国会,所以第一位发表施政演说的应该算是时任首相的山县有朋。
目前,俄罗斯、菲律宾等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的做法,在每年国会或议会等政府重要例会召开期间,由总统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
政府工作报告起源于苏联
国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说)源自美国,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源自苏维埃政府,甚至早在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前就已初具雏形。
“苏维埃政府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经过长时间发展才得以完善,成为一种较规范的模式。”据俄罗斯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王正泉教授介绍,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后来,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至此,在每一次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政府首脑都会作一份类似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性报告,总结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的政府工作。
这样的政府报告被“后起”的中国共产党所学习,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经常发布类似报告。而在建国后的1954年,这一制度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
事实上,早在1922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类似报告就已出现,后经苏维埃政府各项体制的逐步完善、规范化下来。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种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也随之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