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8%
更注重质量和效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左右,“这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2009年,我们把GDP增速定在8%。面对当时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和诸多不利条件,提出“保八”目标,就是为了让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从而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年底“交卷”,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高于8%的目标。2010年,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仍然把GDP增速定在8%,是不是太 “保守”了?我想说,此“8”非彼“8”,二者诉求、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今年的8%传递的信号是: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更高的增长速度,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今年的8%,是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预留一定的空间;是“好”字优先,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CPI 3%
2010年不会发生严重通胀
政府工作报告将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这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姚景源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这一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完全有信心把2010年物价上涨控制在温和可控状态,2010年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全年看,导致通胀的因素和抑制通胀的因素同时存在:
前者主要包括:输入性通胀——中国对基础商品依赖度很高,国际市场的价格暴涨会很快传导到国内。个别商品问题可能导致全局性问题,货币和信贷的投放过大,带来流动性加大,推高了通胀预期。
抑制通胀的因素包括:农业稳定、粮食丰收成为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中央1号文件出台表明,2010年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比去年更强、更有力。产能过剩抑制价格上涨——好多行业面对着产能过剩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此外,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通胀发生。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三农”投入
信号不会变、支持不减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值春耕备耕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亿万农民的诸多期盼。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高度重视‘三农’,支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给农民的政策是‘真金白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报告提出,今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8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增长比例12%,这一增幅,比中央财政总支出的增幅高出近一倍。这也向农民传递出一个信息:强农惠农信号不会变、工作不放松、支持不减力。
去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六连增”之后,今年继续强化“三农”。“‘三农’向好,全局主动。”陈锡文说,农业农村工作不能就“农”说“农”,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要放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考虑。去年来之不易的“六连增”,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较早开始回升、实现“保八”目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现在经济基础仍然不牢,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陈锡文分析,2010年要在更加复杂的条件下实现“保增长、调结构”,必须把 “三农”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能出问题。因此报告强调,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只有稳粮保供给,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才能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避免通货膨胀、物价过快上升的局面。
“打牢基础,农业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后劲。”陈锡文说,这几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这样的好局面,最根本的是政策好,是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形势越好,越容易思想麻痹。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农业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