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大连启动首次心理健康调查 填补基础数据空白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4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580名患者,平均得病3年才就诊———一种可怕的疾病正虎视眈眈,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它究竟对多少人有怎样的影响。现在,行动开始了。针对长期空白的基础数据,我市正式启动首次市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昨日召开的2007年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上,这一消息得到证实。

令人震惊的数据来自2006年才开始的大连市精神疾病(包括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监测工程。对2580名确诊患者的统计显示,就诊前平均病程为38个月———超过3年。“比疾病本身更可怕的是对疾病的后知后觉。”陈巧灵,大连市心理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不无担心地说。越早发现、早治疗,疗效越好;病情的延误,带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精神衰退。一名患病6年多至今没有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是延误治疗的不幸代表。与人疏远、感情冷淡、生活懒散———这是典型的精神衰退症状。“他已经严重丧失了社会交往能力。”医生们无力回天。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延误?主观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不够,客观的原因是即便综合性医院对这类疾病的识别能力也很有限。此外,讳疾忌医的心理以及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在农村,有些病人至今还被关在深墙铁门内。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缺乏及时救治,肇事、肇祸、自残、自杀等事件难以避免。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在我市进行司法鉴定涉及到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病例已达190例。心理疾病隐藏得更深,但这并不意味情况会好一些:在全部精神疾病患者中超过6成是心理疾病患者,其中31%是抑郁症患者,而他们中每10人就有一人曾试图自杀。

青少年的心理卫生,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女性心理健康被看作当前我市市民精神健康的三大“危险因素”。在去年的监测中,18岁以下病例占11.8%,55岁以上病例超过1/3,而女性患者则超过六成。对疾病地区分布的分析,再一次显示了城市是精神疾病的“重灾区”。然而,病例少并不是好事。“也许仍然处于隐瞒状态。”专家们说———可怕的隐患。

在这些背景下,现在启动的首次市民心理状况调查,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医疗工作者对于这项工程的期待是:填补我市在精神卫生基础情况方面的空白;摸清目前我市市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现状、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以及市民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制定全市精神卫生总体规划和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大连日报 刘苏宁 姜云飞)

来源: 东北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普查新生心理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
教育部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明年为中国警方基层基础年将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北大研究生自缢身亡 大学生心理健康再受关注
独自面对人生新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关注
反家庭暴力与妇女心理健康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第一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研制成功
中国心理咨询发展峰会把脉大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令人忧
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福建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城市白领心理健康 饮食障碍源在“心”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