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数月的集体狂欢之后,目前对于楼市“拐点”将至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国家可能出手干预楼市的猜测甚嚣尘上,房地产市场已经又开始陷入一种僵局。购房者再次举步不前,开发商却仍有恃无恐地撑着高房价,并在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各显神通,圈钱抢地,一往无前。与此同时,更多的钱还等着进入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行业,比如,3000亿左右的保险资金。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楼市的微妙气氛已经影响到赴港上市的一众房企,融资缩水算好的,不幸的可能在于又出现不得不临阵退出,功亏一篑的一幕……太多因素左右着这个行业,使其前景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在最新一版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管理办法》,险资投资不动产的比例之处仍是空白的。
据接近保监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投资比例是诸方极为关注,也是争论最大的焦点,一定是在10月底出台前才会真正面市。但办法在圈内讨论时,都是按照5%—10%比例区间。因此,按照去年保险资金总资产3.34万亿元计算,险资可以投资不动产的额度应该在3000亿左右。
险资布局不动产已达200亿
“初步统计,截止到今年年初,险资已经布局不动产行业有200亿元。”一家大型险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有关专家告诉记者。
追溯历史,险资涉足不动产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跌宕起伏而不断变化的。早在90年代初,保险公司还不多,但与其他领域企业一样,对于房地产热潮兴奋不已。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约束,险资分得不动产第一杯羹,开辟了不动产处女地。
时间延续到90年代末,中国保监会成立,国家相关监管政策也陆续出台。由于当时对于保险资金投资的范围限定的比较窄。险资涉足不动产转变为利用自有资金购置自用办公楼,通过集团旗下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或者是与其他公司合办专业公司进入不动产领域。
目前,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投资不动产的保险资金,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一种不可小视的力量:如,中国平安借助平安信托和物业公司,分别在四川、云南、北京、上海等地进入不动产领域;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也有各自得意之作,他们在金融街的办公大楼已经成为醒目标志;泰康人寿和民生人寿在京城东三环购置的两栋大厦,价值已经翻番;新华人寿在长安街购置的楼宇,太平保险在上海大手笔购置的大楼,也都是成功运作的案例。
今年以来,在新《保险法》的正式实施前夕,险资在进军不动产领域更加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延伸触角。
2009年5月18日下午,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签署协议。人保集团公司、副总裁、人保投控董事长周立群当时就明确表示,人保集团一直就购置物业事宜与西城区及北京市金融局领导进行过多次沟通,并希望抓住金融街西拓的机会,为人保集团的整体入驻金融街及未来的更好发展做好准备;
2009年7月,国寿投资与信达投资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二者将在商业地产、酒店投资和物业管理等业务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而中国平安在今年8月到9月,借助旗下信托公司与地产巨头金地集团和绿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平安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孙建一表示,这种模式为综合性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