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44家公司拟再融资2599亿 逼近变盘最敏感期 一批井喷股(名单) -发改委公布72个风电项目上网电价 北部湾能源基地逐步形成 -发改委:08全年通胀目标已定为4.8% 钢价油价齐涨通胀压力倍增 -1339亿解禁股将出笼 银行股临套现压力 22日交易提示 停牌公告 -气象局坦言未料到雪灾会持续超过20天 拟建10至30天延伸预报 -中国北斗导航核心芯片诞生望破垄断 中方要美提供击中卫星数据 -公安部解释未鉴定华南虎照原因 刘贵披露斯皮尔伯格辞职真相 -法制办就教育督导条例征意见(全文) 说明 教育乱收费案件将曝光 -10部门联合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今年起对部分成品油全额征消费税 资源税费政策倾斜欠发达地区
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2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7 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政策调整,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加大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一是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 万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3.49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00 亿元。二是适时开展正回购操作。2007 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灵活掌握正回购操作期限和规模,缓解商业银行春节前的支付清算压力;特别国债发行后,逐步加大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力度,全年共开展正回购操作1.27 万亿元,年末余额6200 亿元,比年初增加5600 亿元。三是重启3 年期中央银行票据。为缓解中央银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于1 月末重启3 年期中央银行票据,较为深度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四是市场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相结合。五次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 年期中央银行票据5550 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五是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2007 年以来,3个月期、1 年期和3 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上升90、126 和155 个基点。

在积极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程度深、主动性强的特点,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力对冲流动性,抑制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2007 年先后10 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5.5 个百分点。2008 年1 月25 日再次上调0.5 个百分点。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此外,继续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即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比例、不良贷款率高于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施较高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2007 年9 月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关标准,对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整,凡是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均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家数明显减少。总的来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以来,在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筹集资本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内价格水平存在上涨压力、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总量及结构因素,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先后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2.52%上调至年末的4.14%,累计上调1.62 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 个百分点。2007 年12 月,在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较大幅度地上调了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以引导居民等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提高经济主体应对价格上涨的能力。其中,三个月期存款利率上调0.45 个百分点,六个月期存款利率上调0.3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利率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各类经济主体适当衡量风险,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居民对存款利率的认可程度逐季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自2007 年第二季度起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比例逐季攀升,由第一季度的39.6%升至第四季度的46.3%,累计提高6.7 个百分点,达到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储蓄意愿止跌回升。第四季度,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30.2%,比上季度提高4.9 个百分点,改变了连续下跌四个季度的态势。

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自2007 年1 月4 日正式运行以来,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地位初步确立。Shibor 报价的准确性、灵敏性、代表性稳步提高,与拆借、回购利率的利差稳定性不断增强,以Shibor 为基准的市场交易持续扩大。同时,Shibor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07 年,在信贷扩张动力较强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传达宏观调控意图,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积极扩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提高了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产质量;继续推进分支机构改革,加强对基层机构风险和内控的考核管理,确保新体制、新机制在全系统的有效运行。同时,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于2007 年5 月15 日和9 月25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至此,四家改制银行全部实现了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而且进一步支持了境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

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于2007 年12 月31 日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 亿美元。此次注资,将显著提高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是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中的基础性举措,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继续深化内部改革,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此外,光大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2007 年11 月30 日,汇金公司向光大银行注资200 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按每股1 元的价格持有光大银行200 亿股,占其总股本的70.88%。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明显改善。2007 年末,专项票据发行基本完成、专项票据兑付进程过半,累计兑付票据807 亿元,发放专项借款12 亿元,有效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和11.2%,与2002 年改革之初相比,分别下降28 个百分点和提高20 个百分点。全年盈利440 亿元,比上年增长57%。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 年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3.1 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4 个百分点。农业贷款1.43 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6 个百分点。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7 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 家,农村合作银行113 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775 家。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以省为单位组建统一法人机构、或由省级管理机构控股辖内县(市)农村信用社的现象。当前我国“三农”资金需求呈现小额、分散特征,加强和改善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小规模的零售银行比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银行更具优势。此外,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也都表明,银行做大后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的大项目,易偏离“三农”服务方向。而且,把银行做大的合并过程往往是行政主导,易造成不尊重产权等负面影响。目前,坚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展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利于改善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同时,无论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还是组织形式选择,都应坚持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尊重股东和法人的自主选择权,防止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村信用社兼并重组,避免把农村信用社法人层级越做越高。

专栏1: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近年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各有关方面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综合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外部审计取得阶段性成果,资产评估和确权、法律尽职调查和不良资产摸底清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正向激励作用开始显现,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支农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将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对象扩大到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更广泛的农村经济领域。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坚持市场化筹资方向,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截至2007 年末,农业发展银行已累计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6911 亿元。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加快推动邮政储蓄改革。2007 年1 月邮储机构正式组建为邮政储蓄银行,基本职能定位是面向“三农”开展金融服务,2007 年末,邮政储蓄机构可自主运用资金达11800 亿元。小额贷款组织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已成立7 家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小额贷款组织的经营已基本适应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目前已有30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对激活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加大金融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有效增加支农资金投入

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支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截至2007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88 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1 万亿元;同时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现有支农再贷款额度的92%以上都安排用于西部地区和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2%,比其他金融机构低3 个百分点,按其2007 年末的存款余额计算,增加可用资金约1200 亿元。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的运行模式。从2005 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先后在江西、河北等八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工作,将部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奖励,扩大了扶贫贷款到户规模,政策效应进一步提高。近五年来,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增幅为124%,比同期各项贷款增幅高25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6 万亿元,户数超过7819 万户,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数的73%。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户贷款覆盖面处于较高水平。

三、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提高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水平,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及时接入大额支付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其异地支付手段;将农村信用社纳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成立了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提高了资金清算能力。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使用,开展特色服务试点。2005 年在贵州省首先实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目前全国已有14 个省开展了此项业务。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征信系统建设,实现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联网运行。截至2007年末,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已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地区普遍能够享受到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基本金融服务。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 年5 月18 日宣布,自5 月21 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内浮动。二是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持有和使用外汇需要。将个人年度购汇总额从2 万美元提高到5 万美元,取消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管理,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三是有序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年末宣布将QFII投资额度提高至300 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和领域。四是加强和改进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管理。完善贸易收汇结汇管理,分阶段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严格限制返程投资设立或并购房地产企业,加强对外资房地产企业借用外债管理,加大对地下钱庄和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五是进一步丰富对外投资主体。9 月29 日,中国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接受财政部发债购汇的注资,用于境外投资,拓宽了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体系。

专栏2:关于“微观经济主体对汇率变动承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自2005 年7 月21 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外贸企业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大部分外贸企业基本适应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生产、经营、就业保持平稳,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调整能力和承受能力明显高于预期。2007年1 至11 月,全国39 个主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为6.47%,同比上升0.48 个百分点,比2005 年(汇改当年)同期上升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换汇成本持续下降,亏损面缩小,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和类型外贸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对以进口为主和持有外币负债的企业主要体现为汇兑收益,如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进口成本,增强该行业的盈利能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则会出现一定的汇兑损失,如电子信息业。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度对主要行业企业承受能力进行调查,监测跟踪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调查显示,汇改以来,我国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如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出口部门,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附加值偏低,利润率也较低,对汇改的承受力相对较弱,但汇改以来,纺织企业在多重压力下,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取得一定成效。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品牌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对纺织企业2007 年第四季度的调查显示,64.2%的样本企业采用了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等经营策略。近年来,随着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国外销售对象已逐步从一些大众化的超市零售商提升至中高档零售商及品牌专卖店。部分纺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嫁接先进技术等方式增强品牌开发能力,由原先的贴牌加工生产转向品牌设计和研发合作。调查显示,目前约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将提高品牌影响力或创立自主品牌作为经营策略。

增强出口议价能力,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汇改以来,大部分纺织出口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分摊人民币升值压力。据调查,2007 年上半年约有55%的纺织企业出口价格有所上升。一些纺织出口龙头企业,依靠完整的产业链、产品质量和整体配套能力等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形成了较强的议价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出口价格,有效地缓解了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退税率下调的不利影响。

采取多元化经营方式,积极拓展新的市场。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积极调整战略思路,采取了多元化经营策略。一方面大量增加进口设备和纺织原料,并适当增加了内销比重,另一方面,在投资领域上也更加多样化,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造船、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纺织企业还大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在继续保持传统欧美市场的前提下,重视对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非洲等市场的开发,与外商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

进一步整合行业优势,有序推动区域转移。在面临众多压力的情况下,我国纺织行业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使一些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加速产业整合。行业优势逐渐集中,有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积极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纺织业投资出现由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的趋势。

积极运用金融手段规避汇率风险,风险管理能力有所增强。纺织企业除调整资产负债币种结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和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外,还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 年第四季度对纺织企业调查,样本企业中有29.7%的企业运用远期结售汇工具避险,15.8%的企业使用贸易融资工具,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2.5 和0.2 个百分点。

二、2008 年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2008 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欧美等地流动性紧张可能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弱化相关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在2007 年第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速已经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预期未来出口利润和出口订单将有所减少,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以纺织业为例,在2007 年第四季度对相关纺织企业的调查中,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都居于“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中的前几位。具体来讲,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外需求增长减缓,消费需求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二是,劳动力成本、原材料、资源价格和运费上涨较快。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已超过印度等国。2007 年1-11 月,我国出口集装箱运输指数也上涨14.8%。三是,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的调整虽然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合理保护和利用国内环境资源,但同时也对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出口市场的调整带来一定压力。四是,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头的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在上述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应高度重视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其经营决策的影响,更为积极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同时,积极转换贸易发展模式,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企业对外议价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为外贸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金融环境。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2007年第三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二季度)[全文]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需关注通胀潜在风险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一季度)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权威专家称中国09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卫星 探测数据将更翔实
发改委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 稻谷小麦上调2%-7%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
· 08年经济金融行业形势分析预测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