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十七大报告(摘要) -调控政策累积效应放大 房价要见顶 -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增至2200亿元 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小时 -三季基金策略盘点:十大蓝筹五朵金花 6000点关口基金黑马何处寻 -中国2万元车最低价轿车明年一季度下线 汽车保险年保费过千亿 -全国社保基金已积累3600多亿元 2020年社保体系覆盖全体居民 -前3季度国企利润1.2万亿超去年全年 42家跨国公司总部扎寨北京 -"海归"免税购车有什么优惠政策? 银行代收费专用发票明年统一 -探月工程签首家合作企业开发探月品牌 三四十年后可建月球基地 -中石油三季度进口20万吨汽柴油 巴菲特抛空中石油收益224亿港元
银行封锁第二套房贷 沪上二手房贷细则苛刻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2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调查之三:银行封锁第二套房贷

该人士透露,在10月中旬央行、银监会召集的联席会议上,工、农、中、建、交等5家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均出席了会议。会上,尽管央行、银监会对于坊间传言的以“个人”为单位认定的标准不置可否,但是却明显倾向于以“户”为认定单位。“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如果以‘个人’为单位,那么三口人就可以购买三套房子。”

上述人士表示,“同理,更多的人可以购买更多的房子,这显然与央行、银监会出台政策的初衷是相悖的。”而此前,沪上曾有多家银行表示,以“户”为单位存在认定难度,倾向于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认定。

“以目前央行、银监会倾向的标准来看,建行提出的细则通过核准的可能性最高。”上述人士认为,一旦建行的标准获得核准,其他银行也很有可能效仿其标准,执行以“户”为单位的认定标准,至于建行首付50%的标准,该人士表示,其他商业银行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另行制定,并不一定会按照建行的标准报备。

调查之四:颤巍巍等待央行口令

黄金周一过,各家银行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关于第二套房的认定细则,由于各自的解读不同,一度有分析人士推测,央行、银监会下一步将出台关于争议较大的第二套房的认定细则,统一各行标准。

就在万众缄默等待通知的同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建行董事长郭树清突然公开表示,已经制定出台了相关细则,明确了贷款人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要以“户”为单位,并将北京地区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提高到了50%。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各大银行的关注,随后,交通银行副行长叶迪奇也公开宣称,“对于第二套房的认定,交行将以‘个人’为单位”,这也就意味着,夫妻二人如果其中一人通过银行贷款买房,另外一方通过贷款买房时仍可视作第一套住房。而对于曾经通过银行贷款买房的借款人,如果其还清了此前的房贷,再次通过银行贷款买房时仍然可以视作第一套住房。

随后记者走访了其他各大银行,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均表示房贷细则正在拟定过程中,而一些外资银行,如汇丰、渣打等,也表示细则正在拟定过程中,尚不能对外正式公布。

“目前各家银行有关房贷的细则制定出台后都需要报备银监会核准,才能正式对外宣布。”

一位国内大型国有银行的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实际上,现在没有一家银行通过银监会的批准,所有的细则都是各家银行自己初步拟定的,都在上报的过程中,没有获得上级主管的核准。”

来源: 华夏时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第二套房认定暂不出细则 具体实施细则将近期公布
监管层可能明确"第二套房"定义 沪银行现各自为政
第二套房认定标准有别 四大商银或将认户不认人
厦门工行确定第二套房认定以“夫妻”为标准
第二套房首付让购房门槛提高 小投资者却步
第二套房固息房贷停办 第三套房须经省分行审批
建设银行北京地区"第二套房"首付款比例已提至5成
第二套房认定银行各有标准 中行工行还在等通知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嫦娥一号"10月24日18:05沿东南方向奔月(观赏发射示意图)
资本大国正崛起:中国跃居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第一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直击中国各地房价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