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内容,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审视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历史进程,十七大报告有关医疗卫生领域内容背后凸显出一个关键词“公平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建设,一直按照城乡有别、所有制乃至就业状态有别来组织实施,医疗卫生体制公平性问题也围绕着这样的架构展开:一是医疗资源的不公平。80%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于是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出现了社会普遍抱怨的“看病难”问题。二是医疗保障的不公平。一直以来,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多人,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城镇医保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那些收入不稳定、低收入和无收入的居民,例如大部分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则游离在医保制度之外。新农合推行之前,农村医保由于采取自愿参加原则,只有少数相对富裕农民参加。而贫困的农村居民,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贫困无力参合。2003年全国推行新农合制度,至今7亿多农民参合,但由于统筹水平不高,农民抗病风险仍然存在。也就是说,我国医疗保障范围对人口覆盖的不足和市场化的医疗服务取向,使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满足程度两极分化。这不仅影响到国民健康,也带来了因病返贫、群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不和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目的是要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解决医疗卫生的公平性问题。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广大的人民群众将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共享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 向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