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变化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见图8),1978年西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42.25∶37.84∶19.92,到1992年变化为32.23∶35.38∶32.39,此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稳定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00年,西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3.29∶37.52∶39.19,2007年为17.93∶43.14∶38.92,与2000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5.36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5.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图81978~2007年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工业化。1978年西南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47.35亿元,1999年为3138.41亿元,2007年达到10323.43亿元;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999年为31.21%,2007年提高到36.34%(见图9)。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劳动力逐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特别是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1985年西南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为75.91∶12.11∶11.99,1999年为62.68∶13.18∶24.14,到2007年变化为51.64∶18.07∶30.30。因此,劳动力主要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不过在西南地区的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绝对优势,个别地区在60%以上,其比重远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高许多。从产业结构的资源密集程度变动看,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一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尤其在就业结构中,农牧业提供了50%以上的就业岗位;二是在第三产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比较大;三是在第二产业中,与资源密切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很大比重,其中又以采掘、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深加工工业比重低。这是因为西南地区具有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地区布局上偏重内地的工业发展战略。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城乡居民生活的改进
1.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各部门按要素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在中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按收入法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四部分组成: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1993~2007年,在地区生产总值要素收入结构中,西南地区劳动者报酬比例由54.95%下降到45.98%,固定资产折旧由10.2%上升到14%,生产税净额由14.82%下降到13.70%,营业盈余由20.04%上升到26.36%。可见,劳动收入份额自1993年以来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而资本收入份额则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见图10)。
如果不考虑生产税金额,把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合并,就得到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间的分配关系(见图11)。基本结论与前面一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了10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