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官员及有关专家正在就水价在部分城市调研。据称,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是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影响,以及外资与这一轮水价上涨的关系等。
诸如威立雅、中法水务等外资企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本来只卖2亿元的城市水务经营项目,以10个亿的溢价方式搞到手——难道老外都有精神病?
在15年前外资纷纷抢滩登陆中国水务时,一些城市管理者,几乎都沉醉在一种“赚大了”的得意之中,而现在还没有从当年获得的“溢价收益”与“甩包袱”的庆幸中清醒过来,便被时下一波接一波的水价上涨冲动将自己放上了烤炉。考察外资是否操纵了水价上涨,真令人五味杂陈——这外资怎么不当“国际雷锋”了?当初不惜巨亏也要出手挤进水务经营的外资,现在,是否开始“反攻倒算”了?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外资注入我们的城市水务经营,绝不是为了做慈善,这无可厚非。被誉为“中国第一暴利产业”的水务市场,有着上万亿元的市场前景,被有经商头脑的外资艳羡是必然的。尽管在某些一线城市,“洋水务”已拥有三分之一以上份额,但就全国而言,正如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所言,“在华主要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总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这说明所谓外资“掌握话语权”的结论还下得太早。
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大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在做,当初宁亏也要进入的外资,享受的是“签一送十”之类的政策,在另外附着于供水之外的诸如制水、销水以及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中得享较高利润收益,现在,却剥离出供水这一项来逼公众为高水价埋单,这无疑暴露了我们规则的漏洞。
笔者认为,要解决纯市场行为与民生问题的政治考量之间的矛盾,更要将“洋水务”中国版图的赢亏格局整个加以剖析,使水价等民生问题回归公益的呼声变得更有可行性。(杨光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