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出口增速下降中国外贸已走向衰落?
进出口指标八年来首次同降
出口减少幅度并非十分严重
价格变动造成出口数据扭曲
变相资本流动影响指标统计
11月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一经公布,就在国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与此前七八年习以为常的20%以上出口同比增长率不同,11月份海关统计出口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是2000年以来进出口各项指标首次同时出现下降。
与此相对照,2000年至2007年间,除了2001年出口增幅为6.8%、2002年出口增长22.4%之外,其余6年中国出口增幅均在25%以上,2003、2004两年在35%左右。根据上述数据,有的知名海外媒体断言,中国出口贸易已经走向衰落。可是,假如剔除价格、变相资本流动等可能扭曲海关统计数据的因素,中国出口减少幅度真的有这么大吗?事实真如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扭曲今年下半年中国出口数据、导致其与去年数据不可简单同比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变动。已经持续数年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今年发生了逆转,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价格仍然呈同比上涨趋势,到下半年就已经转为同比下降了。由于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美国进口价格的变动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出口价格的走向。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8年7月,美国进口价格攀升1.7%;在截至当时的12个月中,进口价格累计上涨21.6%,为该指数自1982年9月份问世以来最大年涨幅。到8月,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就从上涨转为下降2.6%,为自2007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9月,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又下降3.3%,10月,进口价格指数下跌了5.4%,11月,美国商品及服务进口价格锐减6.7%,降幅创美国历史之最,其中原油进口价格历史性下滑25.8%,非燃料类商品进口价格下降1.8%,出口商品价格下降3.2%。至此,美国进口价格已在12个月里累计下降了4.4%,为自2002年以来最大年跌幅,其中原油价格大跌29%,进出口价格月指标足足倒退20年。
第二项扭曲因素是通过贸易渠道的变相资本流动。在当前的危机中,出于弥补亏空和在去杠杆化浪潮中偿还到期债务两项动机,海外机构投资者正在普遍从新兴市场变现抽回投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加剧了他们开展上述操作的动机,资本外逃正在发生。因此,我国去年出口账面统计的基数是掺水的;今年的数据则是在脱水,由此导致出口账面统计数据同比下降,不足为奇。
根据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Pte的统计,11月份全球对冲基金业损失64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业净损失180亿美元,对投资者的清偿损失460亿美元。10月份,对冲基金资产缩水1100亿美元至1.65万亿美元。至此,用于追踪对冲基金业表现的一项指数已经连续第6个月下跌。在这种局面下,海外投资者已经掀起赎回风潮。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对冲基金之类高杠杆投资者,他们投资操作的杠杆比率都非常高,二三十倍的杠杆比率不足为奇,换言之,也就是他们的运作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而在次贷危机恶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惜贷倾向严重,只收不贷,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借款人无法继续借新还旧的做法,只能大量偿还到期债务。
这样,在弥补亏空和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下,机构投资者变现抽回投资的压力非常沉重。预计他们的这种操作起码要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多半会持续到前3个季度。换言之,这种操作对我国海关出口统计数据的向下压力也会持续到那个时候。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大了机构投资者资本外逃的动机。当次贷危机局限于美国国内之时,市场参与者们纷纷“逃离美元”,它对美元汇率发挥的是削弱作用;一旦山姆大叔将这场自己国内的危机搞大成为全球危机,市场参与者们必然要“逃向美元”而抬高美元汇率。
既然我们的海关统计账面数据受到了这样的扭曲,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这种扭曲数字一两个月的沉浮过分地大惊小怪呢?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24日 第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