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大城市群分类评价
(一)人口和劳动力。在人口和劳动力子系统中四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中原城市群位居第一,武汉城市圈位居第二,长株谭城市群位居第三,皖江城市带处于第四位。
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比较。从图1可以看出,在就业规模上,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高于其它两个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在就业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一般来说,这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越大拥有的资源也越多,但也有表现相反的城市群,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谭城市群比较,武汉城市圈总人口规模较长株谭城市群低,但从业人员规模较长株谭城市群高。从就业结构看,皖江城市带和长株谭城市群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分别为55.1%、53.7%、中原城市群为52.5%、武汉城市圈为50.4%。中原城市群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6.7%,高于其它三个城市群,但差距不明显,武汉城市群为45.9%,长株谭为44.2%,皖江城市带为41.6%。
图1 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比较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从图2可以看出,在人口规模上,中原城市群和长株谭城市群较高,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人口数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3.6%、63.8%。武汉城市圈人口规模居第三位,占湖北省人口总数的54.9%。皖江城市带人口规模最小,居第四位,其人口数量占安徽省人口总数的38.6%。在城镇化水平方面,武汉城市圈明显高于中原城市群、长株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9%的2.1个百分点,长株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2.24个百分点和2.70个百分点。总体上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整体规模偏小,城市的积聚能力较弱,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制约了中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图2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比较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子系统中四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中原城市群居第一位,武汉城市圈居第二位,长株谭城市群居第三位,皖江城市带居第四位。
经济总量比较。经济总量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决定其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程度。从下表经济总量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的GDP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均位居第一位,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5倍、1.25倍和2.67倍,规模效应明显,整体实力较强。在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6年中部四个城市群经济总量比较
单位:亿元
|
地区生产总值
|
|
|
|
|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万美元)
|
中 原
|
7084.38
|
3380.56
|
2217.05
|
5135.48
|
754225
|
132525
|
武 汉
|
4599.79
|
2142.52
|
2165.65
|
4581.97
|
1016137
|
262597
|
长株谭
|
5650.94
|
2369.61
|
2130.98
|
4159.34
|
681355
|
214199
|
皖 江
|
2781.12
|
1447.39
|
783.74
|
1794.00
|
644792
|
91341
|
经济速度比较。速度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反映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GDP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四个城市群的GDP增长速度均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从图3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2个百分点,皖江城市带居第二位,达到14.5%,武汉城市圈增速居第三位,为14.4%,长株谭城市群增速相对较低,为13.1%。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序与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差别,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其它方面因素对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图3 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比较
对外开放度比较。在对外开放程度和能耗方面,长株谭城市群高于武汉城市圈,居第一位,在四个城市群平均水平之上,中原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在平均水平之下,说明长株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对外开放水平和节能降耗能力总体上高于中原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劣势较明显。从经济总量比较表中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的进出口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明显大于其它三个城市群,表明其对外开放度较高。长株谭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位居第二位,其次是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在进出口贸易和实际使用外资方面比较薄弱。从外商直接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比重看,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为9.9%、长株谭城市群为8.80%、皖江城市带为5.1%、中原城市群开放度最低,为3.7%。
能耗比较。由图4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耗电量最高,为1731.80千瓦时/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中原城市群为1322.15千瓦时/万元;长株谭用电效益最好,为863.29千瓦时/万元,为全国平均耗电量的62.2%。以倪鹏飞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中详细比较的不同地区2005年的耗电量情况看,中部地区整体上耗电资源依然严重,产出效益依然低下。一般来说,第二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的地区,能耗也越大,如中原城市群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7.7%,耗电量位居第二,为1322.15千瓦时/万元。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4.4%、48.9%,耗电量位居第一位和第三位,分别为1731.80千瓦时/万元、1128.80千瓦时/万元。长株谭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为44.2%,在四个城市群中比重最低,耗电量也最低,为863.29千瓦时/万元。
图4 万元GDP耗电量比较
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源的供给,在资源相对短缺的环境下,经济发展应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发展。GDP耗电量增加,会降低经济效益,这也表明经济发达地区不能靠高消耗来拉动经济增长,在节能降耗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三)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四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武汉城市圈居第一位,长株谭城市群居第二位,中原城市群居第三位,皖江城市带居第四位。总体上中部四个城市群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除了武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它三个城市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收入水平比较。从图5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和长株谭城市群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分别为10944元和10644元,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四个城市群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中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出武汉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优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四个城市群中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9636元和3451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武汉城市圈中各城市发展不均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图5 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科技医疗水平比较。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武汉在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和万人拥有医生数这两个指标上有绝对优势。武汉城市群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282.07人,是中原城市群的1.48倍,是长株谭城市群的1.62倍,是皖江城市带的2.87倍,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人才资源相对丰富。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是中原城市群、长株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的1.05倍、1.18倍和1.37倍。从人均科技教育投入指标看,武汉城市圈最高,为251.36元,皖江城市带位居第二位,为248.29元,中原城市群和长株谭城市群分别为236.67元和204.27元。武汉城市圈科技医疗水平优势明显,中原城市群较长株谭城市群具有相对优势,皖江城市带差距明显。
图6 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比较
图7 万人拥有医生数比较
(四)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子系统中四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中原城市群居第一位,武汉城市圈居第二位,皖江城市带居第三位,长株谭城市群居第四位。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在交通便利度方面,中原城市群公路密度为1.08公里/平方公里,远高于其它三个城市群,长株谭城市群为0.45公里/平方公里,居末位,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水平相当,分别为0.74公里/平方公里和0.73公里/平方公里。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分别为8.24辆、7.15辆、7.06辆和4.11辆,中原城市群居首位,皖江城市带与其它三个城市群差距较大,但四个城市群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通讯设施方面,中原城市群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最高,为27.09户/百人,皖江城市带为25.35户/百人,居第二位,武汉城市圈为24.02户/百人,长株谭城市群为22.46户/百人,居末位。从城市建成区面积指标数据来看,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中原城市群优势明显,分别为862.30平方公里、812.40平方公里,长株谭城市群为630.23平方公里,皖江城市带规模最小为392.19平方公里。定量指标和因子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规模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全年用电量、供水能力比较。从全年用电量来看,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分别为9366.58亿千瓦时、7965.91亿千瓦时、4878.42亿千瓦时、3139.33亿千瓦时,中原城市群用电量最高。在供水生产能力方面,长株谭城市群最高,为1051.60万吨/日,几乎是中原城市群的2倍,中原城市群水平最低,为555.40万吨/日,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分别为676.70万吨/日、585.57万吨/日。水资源的日益缺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五)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子系统中四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武汉城市圈居第一位,中原城市群居第二位,皖江城市带居第三位,长株谭城市群居第四位。总体上四个城市群的处理能力不强,空气质量不高,建成区绿化也滞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成为制约环境保护的因素之一。
废物处理能力比较。在废物处理能力上,皖江城市带单位区域面积SO2排放量最低,为3.66吨/平方公里,说明处理SO2排放量能力最强,中原城市群单位区域面积SO2排放量最高,为15.19吨/平方公里,说明处理SO2排放量能力最弱,武汉城市圈和长株谭城市群单位区域面积SO2排放量分别为6.33吨/平方公里和5.95吨/平方公里。在废水处理能力上,中原城市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3%,在四个城市群中居首位,长株谭城市群为91.7%,处于末位,皖江城市带和武汉城市圈分别为95.7%和95.2%。在废物利用能力上,武汉城市圈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为405101万元,分别比中原城市群、长株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高96694万元、138911万元、248546万元。武汉城市圈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中原城市群、长株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高23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投资比较。在生态环境投资力度上,长株谭城市群力度最大,为4859.49亿元,武汉城市圈为2564.02亿元,居第二位,中原城市群2415.39亿元,居第三位,皖江城市带1031.05亿元,居末位。在城市绿化方面,四个城市群在建成区绿化程度上水平接近,皖江城市带略占优势,为36.5%,其次是中原城市群35.6%、长株谭城市群35.5%、武汉城市圈34.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产出效益是长期的,增加污染治理投资可能会导致减少环境的其他方面投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