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早上8时45分,“南海一号”沉箱抵至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临时码头,和拖航的“德鹏号”分离,将于12月28日前后进入专为其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中。
“水晶宫”附近人头攒动
“南海一号”要上岸,使得工程人员分外忙碌。进入“水晶宫”的主要路面设备是气囊,供应商山东某公司派出4名技术人员到场协助操作。工程管理人员张新仁介绍,此次动用了24根气囊,每根直径1米、长16米,充气后呈圆柱形,可以承受的重量为300-500吨。此次的气囊是专为“南海一号”量身订做,每个光充气就要二三十分钟,使用的是橡胶材料,要在上面缠绕橡胶帘线,全手工操作,以控制其松紧度。
为一睹“南海一号”的归来,很多人从前一天晚上就赶来了。清晨6时,“水晶宫”附近已是人头攒动。
等码头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南海一号”将选择涨潮时从海上转移到临时码头,这个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说,打捞局有相当的把握。
拨款仅次于修布达拉宫
12月21日上午10时55分 ,沉睡南中国海底800多年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随沉箱从30米深的海底浮出水面。
这艘被中外专家考证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其整体打捞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指挥部,财政部为此项工程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拨款3000万元,是仅次于国家对西藏布达拉宫维修项目的拨款额。担负“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重任的是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执行整体打捞工程的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
“零碰触”保证文物无恙
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说:“南海一 号”出水包括起吊移位、装船定位、起浮出水三个步骤。在沉箱下压的时候,沉箱与古沉船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里面填充着海洋泥土;在穿底托梁时,底梁与沉船有1.2米左右位置。虽然沉箱整体重约3000吨,但“华天龙”起吊沉箱的整个过程很平稳,保证古船百分之百地安然无恙。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告诉记者,“整体打捞”采用的是“零碰触”的打捞方式,整个打捞过程中,打捞人员没有碰触到古船和船上的文物,包裹古沉船的硬泥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
打捞技术成至高机密
吴建成表示,打捞工程中最难的技术莫过于“海底穿梁”了:技术人员要在30米深的海底,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条件下,将6吨重、15米长、1米粗的36根底梁――穿入沉箱底1米见方的孔内。
从8月24日开始穿底梁,到9月4日成功穿过第一根底梁,打捞人员整整用了12天的时间。由于沉箱底部淤泥坚硬,第一根底梁穿到一半时发生了弯折。打捞专家反复实验摸索,当第一根底梁穿孔成功时,工作人员激动得几乎落泪。如今,这项成熟的“海底穿梁”技术已成为广州打捞局的至高技术机密。
延伸 阅读
出水后如何保护“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如今要保存在12米水深的“水晶宫”内。从海底淤泥换到人造海水内,古船和船载文物会不会受到损害?
目前,关于“南海一号”未来的考古发掘还没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方案,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
何时对“南海一号”进行考古发掘,还要等国家文物局的批文。入住“水晶宫”的古船周身还会包裹着一层厚厚的淤泥,以保护沉船出水后不会散架,至于光照等条件的变化,不会对古船造成重大影响。据了解,中山大学有关实验室已对古沉船的“原生态”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近期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科研报告。依据这份科研报告,技术人员将会即时调控“水晶宫”水环境的各种数据。
(据《羊城晚报》、《光明日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