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经济过热风险较大 景气指数处红灯区 -交通部环保中心等5家环评机构被罚 环保一票否决制制约企业贷款 -中国高校工科生破600万 规模居世界前列 超半数人认为读研不值 -126只股票型基金前三季度净值增长超130% 15只基金收益超50% -"十一"黄金周商家赚了近3500亿 假日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 -国家出台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油料生产 -中国民间引进三匹汗血宝马 10月拍卖 价值千万美金的宝马(组图) -中国股市明年会上7000点 十月股市如何赚钱 投资理财技巧 -十七大后财经政策将体现六大特点 中国经济能否续写奇迹? -中国科技人力世界首位 研发人员仅次美国
纵论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战略文化的澄明与择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二、意识形态机会主义(Ideology opportunism)

机会主义(Opportunism),又称投机主义,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其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核心内涵是无根本立场和主张。此处借用它来描述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存在着的对待意识形态的糊涂认识和游移态度。意识形态机会主义为两个极端观点和做法所左右。一个是“非意识形态化”,一个是“泛意识形态化”。

当下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应该“超越”和“终结”意识形态,例如,文艺不再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只具有人类共通的娱乐和审美功能。“非意识形态化”是二战以来西方学者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新表现。

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终结”提法的是法国社会主义党人阿尔伯特·卡莫斯(Albert Camus)。他在1945年批评法国“社会主义党”的“绝对的乌托邦主义”时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欺骗”,已经宣告终结。 1954年,法国社会学家阿隆(Raymond Aron)为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法兰克福主编的《社会学》写下了《意识形态的终结?》一文,以反问的语句表达了他对一个新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的看法。阿隆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所说的现代社会的合理性,来自从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移,这或许不无遗憾,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甚至是一种可取的变化:“人们拒绝神化一个阶级、一种斗争技术、一种意识形态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批判晚期资本主义也提出了一套“意识形态终结”理论。在他们看来,西方社会正为一个全部“管理化的世界”所代替,资本主义的统治越来越巧妙无形,异化劳动在异化消费中得到遗忘和补偿,尽管个人已被整合而成单向度的人,但是由于追求虚幻的自我满足,以至不再相信自己的异化,反而以为在现实中已经实现了自身,“深入人心”的社会制度已不再需要专门的“意识形态”的辩护。而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对意识形态终结进行论证 ,他提出:一方面,社会主义世界的“各种阴暗的、灾难性的现象和事件”,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业已走向瓦解,一种关于观念的社会决定理论已经失败” ;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进行了社会改革——民主政体、福利国家、复合经济、多元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接受,对分权的期望,对混合经济体制和政治多元体制的肯定。就此而言,意识形态的年代已经终结了。” 值得倍加瞩目和深入思考的是,贝尔的论调在西方越炒越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nzinski)发表了《实力与原则》、《运筹帷幄》等著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发表了《1999,不战而胜》;1989年,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cuyama)发表了论文《历史的终结?》;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发表了《文明的冲突?》。这些著作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即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冷战思维的轨迹。“意识形态终结”论、“不战而胜”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都是美国文化战略的真实写照。而且,以前苏联的解体和亨氏“文明冲突论”的问世为标志,形式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垒被置换成内容上的“文化意识形态”碰撞,“非意识形态化”之实质昭然若揭。

“泛意识形态化”实质就是文化的泛政治化。在现实生活中,“泛意识形态化”把人的知识、道德、感情、心境、情趣等都置于政治斗争的框架中,为现实政治需要所主宰,拒绝承认精神文化生产本质上也是一种具有自己本质属性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文化活动的产品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归属于、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作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和再现,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泛政治化和泛意识形态化,势必导致文化发展经常陷入公式化、概念化及庸俗化的泥淖,变成现成公式的图解与现行政策的诠释。这在现实中是一种“左”的错误倾向。

“泛意识形态化”在理论上的错误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同“物质形态”相对应的概念,凡是意识的产物都被当作意识形态,这实际上就把“意识形态”泛泛地等同于“意识”了;二是把“社会意识形态”看作“社会意识形式”的同义语,例如所谓的“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其实,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讲得很清楚:“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在“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序列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在前两者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的整体样式,是具有特定性质的社会意识的总体表现,同时也是不同社会意识性质之间相互区别的核心成分。意识形态的性质一定要以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思想观念为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们可以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因此,“社会意识形式”的意义在于表示社会意识的分工,不在于表示意识的社会性质、政治属性。社会意识的性质根本上是由“意识形态”来决定的。可以推知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一是以政治属性而论,两者具有不同的层次的地位,前者普遍性,后者是特殊性;二是以文化属性而论,两者可以在同一层次上比较,前者是内容、主题,后者是形式、质料。总之,把两者划等号或者割裂开来或者彼此消解,都是不正确的,都会导致意识形态机会主义的错误。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国新办就“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举行发布会
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
我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助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中国着手解决城乡文化发展失衡问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台风“罗莎”致南方多处地方遭遇暴雨 将再次进入浙江
新疆2020年将建成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