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

2010年10月09日11:3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 主题论坛 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  城市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 郑时龄:

    我们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了再城市化的时期,重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将精英的宜居城市,转型为大众的宜居城市。我们看看后世博的上海的发展方向,2010年世博会已经使上海成为了一座宜居的国际大都市,从黄埔江畔一直到城市空间,都把上海领入了新的时代。上海充满先锋性和实验性,永远在探索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形态,永远以包容的态度接纳新的理念和新的功能。

    在过去60年当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已经经历了全新的变革,不仅仅城市空间有所改变,同时也不断地在吸取新的理念。我们的城市高度和建筑水平也都在提升。今天我们看到又有一个快速的城市发展阶段。每三年我们的城市景观都有很大的变化。

    现在在上海,大概有两万座高层建筑,一千座都是超过一百米的。而且我们看到每一年都会建很多的高层建筑。从1978年到2009年,我们一共建了8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大概5亿平方米都是住房。在2009年一年,我们就建了4千万平方米的住宅。这相当于在过去一百年的建筑总量。

    2010-10-06 10:49:05

  • 郑时龄:

    社区环境质量也大大提升,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在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在建筑品质方面更上一个层次。2010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在城市空间和环境方面推动上海向更宜居的方向迈进。前世博和后世博的上海有很大的变化,这表现在城市发展的理念和建设未来的城市蓝图。

    上海在规划并实施一系列的发展规划,既考虑后世博园区的发展,也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上海和周边新城的协调发展也是一个重点,上海城市未来的发展必须适合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稀缺的特点。在主办世博会和后世博时代,我们建设适合上海的理想城市模式,这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上海世博会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追求体现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上,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国古代的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和身心之和。

    在中国的古老哲学当中,和谐意味着道,也就是适宜、包容和平衡,蕴含着社会伦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人与社会的平衡、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2010-10-06 10:49:27

  • 郑时龄:

    2000年之前,孔子说过“礼仁为美”,这个意思就是说人们住的地方要有仁德,中国古代的城市结构就是宇宙和城市观念的投射。它形成的是星座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但是只有一种形态和秩序。通过城市建设的网络,我们看到上海的城市空间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建立新的城市的系统,然后在上海、周庄建立一些卫星城。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战略性变革,是从城市的单一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为多心组团式结构,从关注中心城区的发展到城市和郊区的共同发展。从单个的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到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还有一个就是从忽视城市环境到注重城市环境品质、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也受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大大驱动。上海世博会的选址,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体现。原来我们是计划新建一个世博园,离城市非常的远。但是后来我们改为黄埔江两岸的工业地带。我们看到这些地区,它是充满着工厂、仓库、码头,现在它被变为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

    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当中,上海市政府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政府立法,保护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例如外滩滨江地带和外滩园地区的改造,将过境交通引入地下,注重人性化的空间。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和建筑建立了近八十处创意中心。另外还规划了97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

    2010-10-06 10:49:58

  • 郑时龄:

    世博会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2010年建成约422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并投入运营。50%的出行是通过公共交通,其中35%的出行是使用轨道交通。

    在世博会举办的六个月的过程当中,同时有着无数场的论坛、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未来的城市。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出了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管治的理念技术,以及技术的交流。

    后世博的发展将会关注于黄埔江的滨江地带,我们将会建立一个综合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也将辐射整个的中心城区。

    2010-10-06 10:50:34

  • 郑时龄:

    我的第二部分发言主题是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上海的再城市化。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中国在1979年的城市化程度只有18%,在1999年这个数字提升到30%。在2010年则提高到将近50%。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到2007年是中国城市化最重要的阶段,平均的发展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4%。从1980年之后,快速的城市建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010-10-06 10:51:05

  • 郑时龄:

    可以看到上海的城市化水平,现在是89%,已经是中国最高的了。从80年代开始,很多的的上海工业重组工作蓬勃进行,大家开始探讨浦东地区的发展可行性。由于浦东的发展,使黄埔江成为城市的核心,它带动了黄埔江两岸,自2000年以来,由生产型岸线向公共开放空间的转型,从而引发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而言,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不同的时期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历史上,上海作为多元的国际大都市,人口、文化、民族、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化。

    2010-10-06 10:51:21

  • 郑时龄:

    城市化在中国,特别在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定要优化我们的城市环境,要建立一个有创意的经济和产业,这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工业结构和城市的结构。为了很好地对待城乡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平衡的城乡发展,要去除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要去除城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同时还要提升服务的水平、提升人们的创意水平。

    在历史上来说,上海作为远东最繁华的都市,其实最初是适于精英居住的城市。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底层居民来说,生活是非常困难的。钱钟书先生在1947年的小说《围城》中说,上海希望每个新的人都像带壳的蜗牛,随身带着自己的宿舍。上海的人口密度,在有些区域属世界之最,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是郊区的24倍。在1978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3平方米,在1990年达到了6.6平方米。在2009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7.2平方米。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已经有了根本的改观,居住区的环境和房型造型也在不断的改善。随着城市周边新的住宅区的建设,历史遗留的居住困难状况已经基本得到了缓解。

    2010-10-06 10:53:50

  • 郑时龄:

    但是在城市的各个地区,在环境、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生活服务、居住条件以及居住文化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一百多年来形成的中心城区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在上海存在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差异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上海在全国已经算是最佳的城市之一,但是在城市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化城市的规划。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可以看到上海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8平方米,但是在中心城市的九个区内,有七个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低于这个指标,有的区还不及这个标准的20%。

    2010-10-06 10:59:39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