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央视名嘴张政新疆从政 任主席助理 名人从政一览(名单/简历)  -金融国资纳入企业国有资产法调整范围 央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 -土地规划纲要发布 2020年确保耕地18亿亩 -陈云林:访台筹备工作继续进行 检警机关锁定10名涉袭张铭清嫌犯 -北京房价三年来首降 上海救市14条政策出台 各地救市效果不明显 -环保部将每日报各大城市空气质量 大亚湾核电站未影响居民健康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志刚被"双规" 央视名嘴王志挂职丽江副市长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3岁 下半年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出口退税率上调纺织业利润增57亿/答问 我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 -陈锡文:土地承包权 农民房产不能抵押 禁小产权房 政策被误读
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总结计生工作成就与经验(实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0 月 2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 石泰峰:

(三)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我国立法始终把尊重和维护公民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仅规定了公民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还相应规定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包括享有奖励优待、男女平等、知情选择、健康与安全保障的权利等,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这些权益应承担的责任,明确了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体现了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体现了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理念。

(四)国家指导,群众参与。中国特色人口发展道路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将人口发展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战略;另一方面又兼顾国家长远利益和群众眼前利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坚持国家指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针。广泛深入开展国情国策教育和普法教育,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和法制意识提高;尊重群众计划生育主体地位,推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协会等公民社会建设,政府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五)立足国情,改革创新。我国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既立足国情,总结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又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强调综合治理,推动各部门、团体、组织共同参与,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妇女地位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特别重视利用利益导向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2008-10-23 10:44:05

  • 石泰峰: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大人口观"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人口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人口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今后十几年,我国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每年净增人口800万左右;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问题不仅自身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特点,而且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密切相关。面对这个复杂局面,要适应人口发展的需要、适应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这不但是为人口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更是责任政府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2008-10-23 10:44:36

  • 石泰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贯穿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到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来调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通过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理论形态进一步转化为制度和法律要求,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就不是全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水平,这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发展还可以主要通过政策调控和行政管制的方式来进行,还可以与法治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状态的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口发展已经越来越要求法治发展与之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把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摆在更加重要和迫切的位置。没有社会的法治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贯穿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需要法律来维护、保证和促进。

2008-10-23 10:54:54

  • 石泰峰:

(一)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事事处处为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着想,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政治文明从人治走向法治,并不仅仅表现为法律数量上的增加和法律功能的扩展,不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权威的崇尚,最根本的变化首先是法律价值的转换和创新,是法律对人的主体性,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是法治为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2008-10-23 10:55:19

  • 石泰峰: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在人口发展领域推进法制建设工作,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在人口发展领域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精神,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要服从人民利益,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大人口"的法律体系,要实现立法思路的转变:从关注调控人口数量,转向更加关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安全等问题;从关注出生人口,转向同时关注全人口;从关注人的生育周期,转向同时关注人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从单纯强调个人责任,转向更加注重人权保障、个人发展和人文关怀;调控方式上,从关注管理和控制,转向注重引导和选择,运用经济调节,利益导向,引导个体行为"自由而负责任地"朝着有利于民族也有利于个人的方向选择。

2008-10-23 10:55:57

  • 石泰峰:

(二)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人口发展是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全局来思考和把握人口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工作中,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毫无疑问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包含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中。我们要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待和推进人口发展领域中的法制建设工作,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8-10-23 10:56:21

  • 石泰峰:

人口发展进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因此人口发展的法制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作为一个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互动、影响关系,一方面没有人,社会和经济发展就无创造力;另一方面,人口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我国的人口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期这一基本的国情。因此,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中,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司法,都要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对目前人口发展现状要有科学判断,对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因素要有合理的评估,对人口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有准确把握;对于现有人口问题,哪些是需要法律手段解决的,哪些是能够通过法律加以规范解决的,要从实际出发来加以考虑,并不是现在所有的人口问题都通过法律解决,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

2008-10-23 10:56:59

  • 石泰峰:

比如,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与合理分布。特别要考虑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基本前提。这是我们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前提条件。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不能脱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状况,不能脱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更不能搞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浪漫主义。人口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设计既是积极的,又须是渐进的、平稳的、可持续的道路,要考虑法律制度实施的成本,操之过急或矫枉过正的做法都是违反规律的,不仅影响人口发展的平稳,甚至也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

2008-10-23 10:57:27

  • 石泰峰:

在人口领域的法制建设中,要认真协调有关人口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之间、与有关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相关的制度设计应协调兼容,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中,还要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决定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是长期存在,地方立法的积极性要予以保护,要给具有先发优势的地方留有充分发展空间;同时,对于某些问题,可以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规避已经预见的负面影响的发生。

2008-10-23 10:58:18

  • 石泰峰:

(三)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完善适应"大人口观"的法律系统。

法治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部分、环节都有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要加强有关人口的法律法规的协调发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有关人口发展的法律法规。"大人口"的法制体系既要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有关立法,系统设计,科学决策。对目前分散在各人口发展相关领域的立法进行梳理,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立法规划、目标和项目,分轻重缓急实施。要实现立法、执法、司法的协调发展,对现行有关人口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已不符合实际的规定要进行修改、废除。

2008-10-23 10:59:00

  • 石泰峰:

要把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口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一方面要求完善人口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继续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立法,为实现人口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立法保障。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加大人口发展领域的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使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人口发展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影响。没有科学、合法、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于很好地促进人口发展;没有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也难于促进人口发展。这就要求把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的起来,使它们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监管、社会主办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各种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2008-10-23 11:01:12

  • 石泰峰: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4年在开罗人发大会上指出:"从社会角度看,我们永远不要忘了我们所用的'人口'一词,并非指毫无区别的众生,人口中的每一个成员,归属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个传统,人口是由多种关系构成,每一个社区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家庭又是其核心,人口是由民族和个人组成的。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的基本权利,忽略政策与人权相一致。我们现在所谓的人口,只是人类漫长岁月中的一个瞬间,我们永远不要忽略这一点,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尊重所有人的自由,又能确保后人的协调发展与共同的社会进步的人口政策。请注意,我们斗争的应该是贫困,而不是穷人。人口不仅仅是个数字问题,发展也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范畴。"加利的这段话提示我们,作为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我们任何工作的出发点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每个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影响人口状况的最终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仅仅是立法或制度建设,从政府来说,还要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从社会来说,还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形成崇尚法律的氛围。在促进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为人口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和制度保障。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2008-10-23 11:06:21

  • 赵白鸽:

谢谢石泰峰校长的精彩演讲。下面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同志发表演讲,请大家欢迎。

2008-10-23 11:06:35

  • 卢中原:

谢谢计生委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尊敬的各位领导、地方的人口战线的专家领导,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政府转型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8-10-23 11:07:10

  • 卢中原:

当前乃至2020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有许多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中共十七大对十六大报告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包括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健全民主政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重视改善民生和构建生态文明。根据这些新要求,我们要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决策方案。为此,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简单谈几点认识。

2008-10-23 11:17:31

  • 卢中原:

一、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命题,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转型的重要内容,对我国新阶段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迫切要求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过去我们关注区域差距,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差距。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地方官员,以及中央的规划部门,更多谈论的是如何缩小各地GDP差距。但这个认识是比较片面的,我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不容否定,市场机制是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最基本的机制和动力。如果各级政府、研究部门和学者都来关注如何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就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政府怎么去强力推动经济、怎样争投资、争项目方面。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都听到这样的议论,中西部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到紧迫。对我们学者的意见他们也不大赞成,“你们老说政府不要直接干预经济,但如果我们中西部的地方政府不强力推动经济发展,那我们跟东部的差距什么时候才能缩小?” 这样,一些核心的问题就提出来了,中西部到底要和东部缩小什么差距?经济发展靠政府还是靠市场?政府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差距还是社会差距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政府要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我们主张,政府的责任应当是缩小区域发展的社会差距,而不是经济差距。经济差距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去解决。

2008-10-23 11:18:20

  • 卢中原: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方面,我们要扭转政府过于关注经济差距而忽视社会差距的偏向。无论是我们的规划部门,还是各级政府,乃至我们的研究人员,都应当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使各地人民享有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缩小地区间的社会差距。如果政府的责任和政策重点不放在这里的话,各地的经济发展就有可能会受到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的过多干预,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2008-10-23 11:30:10

  • 卢中原: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并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保证教育公平,促进起点公平。这有利于增强个人择业能力,扩大选择自由。

二是实行积极扩大就业的战略。政府侧重于培养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环境,鼓励个人更多地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更多关注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的收入。同时完善再分配政策和调节手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2008-10-23 11:32:21

  • 卢中原: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凸显政府的保障功能,让所有人特别是农村能够享受基本保障,分享发展成果。

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单独提出这一条意义重大。尤其是城乡低收入群体,常常有家庭因病而陷入贫困,甚至脱贫后因病返贫,更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

六是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矛盾调处机制等。

这些部署充分反映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且每一项部署几乎都涉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对政府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有积极作为。

2008-10-23 11:33:13

  • 卢中原: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怎么样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共十七大提出,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中包括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来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这些转变,同样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仍然偏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对未来的支出预期不确定。因为,人们在养老、医疗、住房、看病、子女教育、就业这几个方面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导致人们当期不愿意花钱,而愿意拿更多的钱去储蓄。因此,要刺激消费,要求政府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务开支,增加低收入者、贫困家庭的补贴等,来拉动全社会居民的即期消费,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如果政府不出手,完全依靠市场,就会恶化老百姓的支出预期。

2008-10-23 11:33:49

  • 卢中原:

劳动者素质提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光包括就业以后在岗培训,还包括人生下来就要受的教育等。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起到积极作用。这方面,政府的手闲不住是对的。这也是提出来要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背景。

2008-10-23 11:34:37

  • 卢中原: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在改革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要求、面临的新挑战。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在早些年,我们比较多地是在体制外部创造一个改革的增量优势。也就是说,在改革步骤上,计划经济的存量部分先不改,或体制内难改的往后放,而把改革重点放在加快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在体制外先形成改革势头,为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摸索经验,积蓄力量。改革开放到了今天,现在我们还想不动存量部分,还要绕开这个难题,恐怕越来越行不通了。因此,我们要向计划经济核心部分发起攻坚。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我个人认为有两条:一是政府职能;二是垄断行业。那么,转变政府职能很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如何从过去重点支持经济建设,增加投资、跑项目、攀比GDP,转向怎么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2008-10-23 11:35:00

  • 卢中原:

在这个阶段,老百姓的公共参与意识提高了。最近几年,各个方面对我国改革提出了一些反思和批评。如果这些批评是理性的、建设性的,是要推动改革前进的,我觉得的是应该欢迎的。但是,还有一些噪音,是否定、怀疑改革,甚至想使改革停顿、倒退的。我个人认为,这至少是缺乏建设性的。我们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大家各方面都出一点主意。因此,对于理性、建设性的批评,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从谏如流。包括,怎么样提高改革的参与度,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增强改革举措的协调性,以及如何实现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等。这样,可以使大家觉得改革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好处,至少是能够给大多数的人带来好处的。如果我们的改革是透明的、开放的、善于听取各个方面意见的,那么,人民群众就会积极参与改革、参与改革方案的设计、参与改革思路的论讨,他们就会成为改革的拥护者,这对我们新阶段的改革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我想,这对我们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有重要意义。

2008-10-23 11:35:41

  • 卢中原: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还有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简单提一提:

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突出重点。公共服务的涵盖范围很广,现阶段我们要重点解决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例如,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问题。现阶段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两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比如,我们的教育资源、卫生资源大量投入城市、投入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农村边远贫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基本医疗服务也严重落后。中西部很多地方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偏向如果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扭转,我们就会继续走弯路。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扭转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的偏向,让公共资源更多地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地区和社会群体倾斜,使之尽快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

2008-10-23 11:35:59

  • 卢中原:

第二,要探讨不同层级的政府职能怎么样迅速转变过来。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明确中央政府负责均等什么,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国在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禁止开发四大类功能区。在这里,中央政府应该满足不同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比如,在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地区,需要完善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单靠地方政府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分工。

2008-10-23 11:36:52

  • 卢中原:

而地方政府的职能也要界定清楚,不宜随意扩大。比如,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就是指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地方政府没有这个职能。地方政府管理什么?主要是后面三项,即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总量调控政策,其性质就是一刀切。例如中央银行不可能给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制定不同的基础利率。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平衡不同地区的差异呢?主要应通过相关的区域政策和竞争政策来解决总量调控政策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区域政策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这是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工具,对稳定宏观经济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职能转换当中各自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2008-10-23 11:37:10

  • 卢中原:

第三,我们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研究怎么样利用好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通常是政府,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应有的责任决不能推卸,决不能弱化,但也决不能排斥市场机制,反而还应善于利用它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益。这一点对我国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2008-10-23 11:37:24

  • 卢中原:

以日本医疗服务为例。日本的医疗收费全部是政府定价,私人医疗诊所不能自行决定价格。日本的医院不用经济收入多少来衡量服务绩效,而是实行记分制来衡量。在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的供给上,日本政府是允许私营机构进入的,这就是市场机制。再有,日本的公共医疗机构,他们的医疗服务记分、医疗机械维修和清洁卫生都尽可能包给社会化的专业组织,这也是市场机制。这个很生动的例子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不要以为政府全包就符合基本公共服务的本来意义,也不宜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加区别地归罪于市场化。所以,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这个问题上,应该研究扩大供给的参与程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通过社会化、专业化的竞争机制,来促进公共服务收费的降低、服务项目的增加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008-10-23 11:37:44

  • 卢中原:

三、实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它的涵义是,要紧紧抓住人口抚养负担较轻、社会储蓄率较高、人力资源充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将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到人力资源开发上。这一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更加重视发展机制的人文特征、发展内容的整体协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永续,以及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和归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正是为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源泉。

2008-10-23 11:37:58

  • 卢中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必然要求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对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呼声日益强烈。从现在起到未来十几年间,我国既有人口抚养负担较轻、储蓄率高的有利条件,又面临人口老龄化超常加快的挑战。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把公共资源更多地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生活质量全面改善,这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抓住机遇和化解风险的重大战略选择。

2008-10-23 11:38:14

  • 卢中原: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我国人口态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劳动力总量充裕的同时,结构性短缺开始显现。城市熟练技工供不应求,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局部农村也出现劳动力不足。社会“未富先老”,可能使储蓄率逐步降低。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激发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活力,提高劳动效能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的替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008-10-23 11:38:37

  • 卢中原:

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反差。据估算,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高达75%,大大超过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25%的贡献程度。而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35%,远远低于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高达65%的贡献份额。我们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时,应当清醒认识劳动力低成本的利弊得失,前瞻性地把握比较优势转移趋势,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继续发挥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培育新的高素质人力比较优势,加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核心竞争力。

2008-10-23 11:39:05

  • 卢中原: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投入重点。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比较有利的社会条件和人口发展态势。应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当前,应重点加强以下四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强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二是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三是加强对优化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四是加强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投入,特别是对社会保障、消除贫困等的投入。

2008-10-23 11:39:13

  • 卢中原:

就全国而言,应当紧紧抓住中西部、农村地区、低素质人口和贫困人口等突出薄弱环节,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严重缺位的领域,加强和改善人口、扶贫、教育工作,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公平配置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点领域,可以有所不同。总之,这一核心理念是推进我国人口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各部门、各地方从落实国家人口战略的高度,积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2008-10-23 11:39:41

  • 卢中原: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科学依据。人口战略研究有许多重大的基本判断、结论、预测、战略理念、战略目标和政策重点,十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基本国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扎实和科学的依据,对我们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和中长期发展都很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例如,关于优先投资于人的战略理念和政策目标,关于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关于人口态势的预测,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把握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和中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更为明智的政策建议。例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和流动态势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那些新的挑战,人口因素对我国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目标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如何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合理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如何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等等,这样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和政策归宿,都需要求教于人口发展战略的成果。

2008-10-23 11:40:00

  • 赵白鸽:

谢谢卢中原主任的精彩发言。下面请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生发表演讲,主题是《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与改革目标选择》,请大家欢迎。

2008-10-23 11:40:18

  • 迟福林: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层次很高、议题很重要的论坛。我是一个改革研究者,我想从改革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新阶段人的发展问题。在这里我简要的提出四个基本问题,以便说明我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大致划分为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生存型阶段,二是发展型阶段。生存型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型阶段是解决温饱后聚焦人的发展。

2008-10-23 11:41:09

  • 迟福林: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判断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参考性指标。第一,人均GDP要高于1000美元以上。我们知道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456美元。第二,消费结构变化,恩格尔系数要低于50%以下。第三,产业结构有两个衡量指标,一是第一产业要低于15%,二是第三产业要高于40%。我国的第一产业到今年6月底所占比重已经降到9%,第三产业去年达到了40%多一点。第四,就业结构。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高于50%,我们去年这个比例的数字降到40%左右。第五,城镇化率要高于40%以上,去年年底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5%左右。

参考这些指标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在我们所说的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已经比较好的解决了以人的温饱为重点任务的生存型社会任务,我们现在开始进入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和新过程。

2008-10-23 11:43:16

  • 迟福林:

第二个问题,关于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阶段的变化,社会矛盾随之也应该发生变化。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实现历史性提升,社会矛盾也随之发生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从基本国情出发,在注重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更需要强调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2008-10-23 11:48:53

  • 迟福林:

现在的社会矛盾在一个总的主要矛盾没变的情况下,矛盾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概括,至少有三条可以提出来。

第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口素质由于人力资源不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相匹配,自然资源加快了在资源环境中的巨大压力,而且使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二,全社会公共需求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全面快速增长,而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缺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严重缺失的,现在开始日益凸显出来。

第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结构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8-10-23 12:11:38

  • 迟福林:

我们研究主要矛盾在阶段性特征中对人的发展意义在哪里?我想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环境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劳动力素质问题,是一个人力资源如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高贡献力的问题。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直接涉及到人类自身发展权利的问题,公共治理结构问题现在涉及到人们的参与、社会利益变化的这种协商。所以我们看到,注重社会矛盾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及时调整政策,对于我们能够应对社会变化,化解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极大意义。

由此,我说我们的改革发展在新阶段有三大任务。

第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它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创新和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尤其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第三,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有效公共治理结构。

2008-10-23 12:12:22

  • 迟福林:

第三个问题,新阶段改革发展环境的变化。

新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利益分化、社会转型速度加快,改革发展环境发生哪些变化,又由于最近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改革发展形成哪些影响,我概括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发展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我们原有的低成本、高增长,甚至低膨胀、高增长的增长路子,现在来看难以立足。

第二,社会转型速度加快。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矛盾、社会危机因素在增多,改革的路子也在开始发生变化。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红利明显缩减,某些负面影响开始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受到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凸显。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出口导向的路子很难走下去。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将有一段时间。所以改革发展的环境应当说面临着相当复杂、相当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的发展必须从改革发展环境的变化来探讨如何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2008-10-23 12:13:24

  • 迟福林:

最后我来谈谈第四个问题,新阶段改革发展政策目标的选择。

由于社会阶段的变化和矛盾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说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具体来说,在一个环境矛盾变化的阶段,我认为现在有三件事情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扩大内需已成为新阶段改革发展的现实压力和重大任务。从98年开始提出这个问题,应当说虽然有所进展,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因此新阶段我们要内需,拉动消费,最重要的是在短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快以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同时来扩大内需,应当从人的发展来看。

2008-10-23 12:16:53

  • 迟福林:

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如果基本社会保障可以到位,可以估计现在消费率至少可以提高到5个百分点以上。改善城乡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我们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有极大的作用。

第三,要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尤其是我很赞成优先投资发展。我们在这方面需要投入的是巨大的,而且这方面的巨大投资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和持续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2008-10-23 12:19:54

  • 迟福林:

上述是我谈的四个问题。我想改革发展的基本性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这次论坛的主题。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在我看来关键是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从这个角度,我在最近几年的调研中看到人口计生系统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作用。

最近几年我们每年组织对一些地区调研,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如果我们能够依靠农村人口计生网络,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可以大大节省构建农村服务网络的成本,达到时间短、投入少、见效快的目的。2006年已先国家提出来,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所以我相信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人口计生网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2008-10-23 12:20:05

  • 赵白鸽:

今天上午有五位领导同志和专家共同完成了所有的演讲,对于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和人口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就人口发展的理论、目标、路径、法制建设、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今天下午闭幕的时候,我们将把这些主要观点进一步提炼。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

2008-10-23 12:21:13

  • 高全立:

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会议是论坛的第二步,有五位同志发表主题演讲。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发表演讲。

2008-10-23 14:11:49

  • 蔡昉:

谢谢主持人。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国家计生委和中国社科院联合举办的论坛,我演讲的题目是《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也形成了"以GDP论英雄"的偏向。近年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人们从理论上开始询问:第一,GDP一个指标足以概括人类发展的全部需要吗,换句话说,GDP足以解释人类发展的所有维度吗?第二,传统上解释GDP增长的那些因素真的足以囊括经济发展的全部要义吗?本文从人口发展的角度,借助人类发展指数这个新理念,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探讨人口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作用和贡献。

2008-10-23 14:13:35

  • 蔡昉:

一、人类发展的内容和含义

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几乎把所有的智力努力都投入到如何提高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上面,相关的政策建议也都在于寻找那些能够提高资本积累的因素。即使经济学家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但是,也是把诸如教育、培训和健康这些提高人力资本的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为手段和工具研究和观察,而忽视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因而,即使经济学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本,却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因找不到有效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途径,而在实践中显得苍白。另一方面,单纯的GDP增长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以及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经济增长最终也难以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也将流于口号。

2008-10-23 14:14:04

  • 蔡昉: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直接关注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以至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特殊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道路,成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来源方面。例如,最初党中央每年召开的人口工作座谈会,被提高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层次,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中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由此中国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开创了政府以人为本,以人口发展的可持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特有实践。

从观察人口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作用的角度,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可供借鉴的重要指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出版首卷《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出该组织看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该报告把收入水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以出生时预期寿命代表的健康水平和成人识字率和毛入学率构成的教育水平结合起来,构造的人类发展指数,与传统上单纯使用GDP相比,在衡量人类发展成就方面要更为全面。

2008-10-23 14:15:35

  • 蔡昉: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在全国城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了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较早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这个成就不仅是控制了人口数量,更主要的是在上述诸种要素方面的改善,帮助促进了中国的人类发展。即无论是从预期寿命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几个角度,都反映了人口发展的成就。图2显示了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此外,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世界排位始终优于人均GDP的排位,标志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就。下面,我们分别从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提高和健康水平提高等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要素的贡献角度进行考察。

2008-10-23 14:15:55

  • 蔡昉:

二、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较早的人口学和经济学文献中,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着眼于人口总量或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而关于人口转变的讨论,也仅仅停留在生育率、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总量的层面上。在这些讨论中,人们把人口发展纳入了经济发展的视野,是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实践的一项重要贡献,丰富了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还不是全部。在某种程度上,它忽略了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转变最重要的一个结果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特征的变化。

随着大多数发达国家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继完成了人口转变,人口学家开始观察到这个转变所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后果,从而人口结构变化首先被纳入研究的视野。进而,经济学家又观察到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影响。

2008-10-23 14:16:13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集聚 广东江苏等10省占六成多
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开始呈现出“不流动”现象
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14.5亿人 2033年峰值15亿人
中国提高计生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 增强就业能力
李斌:当前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四问题
"十一五"期末中国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3.6亿以内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3岁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下半年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联合国人居署报告称北京是世界上最平等城市
广州珠江江面被黑色污水侵入 环保局称源于河涌退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