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后危机时代的企业发展战略
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速陡然下滑。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针对本次调查的近千名企业经营者进行了深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深度调查内容包括:“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采取的措施、未来3~5年企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企业的优劣势、企业绿色战略与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持续发展与创新等。
(一)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关于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企业经营者占66.4%,排在第一位。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提升技术水平,开发高端产品”(50%)、“开发中国国内市场”(48.4%)和“收缩非核心业务,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32%)。调查表明,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产品升级换代、开发国内市场是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三项主要措施(见表51)。
表51 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
|
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
|
66.4
|
提升技术水准,开发高端产品
|
50.0
|
开发中国国内市场
|
48.4
|
收缩非核心业务,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
|
32.0
|
向政府申请支持或优惠政策
|
18.8
|
向银行申请更多贷款或授信额度
|
16.0
|
开发世界新兴市场
|
14.2
|
其他
|
4.6
|
关于企业未来3~5年所面临的外部机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75%,明显高于其他选项。此外,选择“国际市场需求重新复苏”和“新行业/新产品的出现”的比重也较高,分别为36.8%和31.2%(见表52)。
表52 企业未来3~5年所面临的外部机遇(%)
|
|
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
|
75.0
|
国际市场需求重新复苏
|
36.8
|
新行业/新产品的出现
|
31.2
|
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增加
|
25.4
|
行业政策变化与政府干预减少
|
24.0
|
制造业产业链向中国转移
|
15.8
|
国内垄断行业的开放
|
13.2
|
国际上的资源和技术开放
|
6.0
|
跨国企业的技术转移
|
3.8
|
其他
|
1.2
|
关于企业未来3~5年所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9%,排在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行业政策变化与政府干预加剧”(28.9%)、“顾客需求变化”(28.5%)、“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低成本竞争”(26.3%)(见表53)。
表53 企业未来3~5年所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
|
|
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升
|
77.9
|
行业政策变化与政府干预加剧
|
28.9
|
顾客需求变化
|
28.5
|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低成本竞争
|
26.3
|
替代品或新商业模式出现
|
22.7
|
技术变革加速
|
20.1
|
国际性的资源稀缺和价格上涨
|
17.1
|
跨国企业的竞争
|
9.6
|
制造业产业链国际转移
|
6.0
|
其他
|
3.4
|
关于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调查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生产能力”(65.7%)和“营销能力”(52.3%);关于企业所具有的劣势,调查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研发能力”(47.7%)和“资本及融资能力”(45.9%)(见表54)。
表54 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
|
|
|
生产能力
|
65.7
|
9.7
|
营销能力
|
52.3
|
29.8
|
战略决策能力
|
43.1
|
22.3
|
研发能力
|
39.5
|
47.7
|
学习能力
|
35.7
|
12.1
|
组织设计与管理体制
|
28.3
|
29.0
|
资本及融资能力
|
24.2
|
45.9
|
人力资源管理
|
22.0
|
41.0
|
政府公关能力
|
10.0
|
40.6
|
其他
|
1.2
|
0.6
|
调查表明,从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的差异化竞争,是中国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基本战略走向,而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