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难聘优质普查员 面临隐私权保护等难点

2010年11月01日09:4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1980年 1970年 10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 1990年 政治权利 流入地 读写 2009年 就业信息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启动。与前五次不同,这次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也被纳入调查范围。

“增加这一项目的背景是,随着对外交流扩大,因各种原因来国内的境外人员越来越多。”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顾问咨询组专家翟振武说。

此次人口普查,共有来自人大、清华、北大、社科院的9位学者受聘为咨询专家,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的翟振武被聘。他说,解放后每次普查,项目都有增加,所增加的都是当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信息。

【缘起】

“一次普查”始于政治需要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为摸清人口状况决定普查人口

段成荣是人大人口学系主任,也是此次人口普查咨询的专家。段成荣说,人口普查最早起源于北欧,发展到今天最典型的是美国,最初的人口普查都与政治权利有关,美国是独立后要确定每个州的众议院席位,于是对各州人口进行普查。

段成荣说,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与政治权利有关。

1953年,中央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摸清国内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数,决定在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内容直接服务于目的,只针对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进行了调查。

“尽管起初的普查为政治服务,但调查的结果却被社会很多领域所用,渐渐地,人口普查成为国家制订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比如居住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规划都会参考。”段成荣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也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口普查意识。

1964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国内各方面运行都很困难,国务院迫切想知道国内人口的具体情况,又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调查的项目在第一次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项目。

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作为保密资料对待的,留给高层参考,只公布了人口总数,连性别结构等信息都没有公布。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数字公布得详细,很容易测算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到底死了多少人。

直到1980年以后,准备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央安排以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名义,在报纸上公布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

【成型】

1982年后定为十年一查

1982年普查第一次邀请美国专家参与项目设计,被称为和国际接轨的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已经实行计划生育,普查项目中又增加了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项目。

那次人口普查有两个背景,一是现代国家没有不搞人口普查的,中国结束了内乱,为给国家制订政策提供详细人口依据,需要一次人口普查。二是联合国很关注人口普查,积极推动成员国做这项工作。

本次人口普查的咨询专家翟振武那次作为普查员参加,当时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于是,那次普查又带上了时代印记,第一次邀请美国专家参与普查方案的讨论以及项目设计。联合国援助计算机,还帮助培训技术人员。

翟振武说,第三次人口普查是一次真正和国际接轨的普查,采用了现代人口普查的概念和定义,那次普查项目增加到19个,有就业信息等项目。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口普查机构,从那时开始我国形成了一支沿用到现在的人口普查的组织模式,国务院和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都成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在段成荣看来,1982年的普查还带去了一个很重要的附产品:通过那次普查,国内形成了共识,每隔十年普查一次人口,逢“10”之年普查,两次普查中间再进行一次1%人口的抽样调查,第一次抽查是1987年,此后都固定在两次中间的逢“5”之年。

“可以看出,现代的人口普查不再只因为政治权利的需要。”段成荣说。

在段成荣眼里,社会的主体是人口,有关人口的数据是社会最核心的数据,能影响国家各方面的决策。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