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球化理论
关于全球化没有统一定义。狭义理解是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扩展,广义理解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领域进行的、复杂的国际化过程。当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说超过50%的国家介入国际化过程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理论,没有统一的理论表述,只有不同学者的观点并存。简单地说,全球化是一个国际联系日益扩展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理论是关于全球化现象的理论解释的一个集合。
(1)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过程,也是一个古老现象。早在古代文明与帝国时期,当人们从事商品和奴隶贸易的时候就出现了国际化;在16~18世纪,航海技术的提高、殖民活动和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经济行为的国际化;20世纪后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公共和私人经济活动的跨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日益增长,这是新的全球化(皮尔逊,巴亚斯里安,2006)。
关于全球化的发生年代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看法。英国学者赫尔德等(2001)认为,全球化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从大约1万年前到现在,全球化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前现代的全球化(1万年前~公元1500年)、现代早期的全球化(1500年~1850年)、现代的全球化(1850年~1945年)和当代的全球化(1945年至今)。当代全球化是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全球化的历史性汇合和集中。世界银行(2003)的专家认为,1870年以来全球化出现三次高潮(表2-12):第一次全球化浪潮(1870年~1914年)、退回到民族主义(1914年~1945年)、第二次全球化浪潮(1945年~1980年)和第三次全球化浪潮(1980年至今)。
(2)全球化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全球化的广度、强度、速度和影响,赫尔德等(2001)把全球化分为4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密集的全球化。在从经济到文化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或层面上,全球网络不断扩展,而且具有高强度、高速度以及高影响。19世纪末的全球帝国接近这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分散的全球化。具有高广度、高强度、高速度,但影响程度比较低的全球网络。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许多关键方面体现了这种状态。
第三种类型:扩张的全球化。全球相互联系虽然具有低强度、低速度,但有高广度和高影响。现代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最接近这种类型。
第四种类型:稀疏的全球化。全球网络的高广度并没有伴随高强度、高速度或者高影响,强度、速度和影响仍然处于低度状态。欧洲与中国和东方的早期贸易接近这种类型。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全球化的一种理论解释(表2-13)。
(3)全球化的主要争论
关于全球化的争论,涉及全球化的概念、原因、动力、分期、影响和轨迹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争论,甚至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神话,而不是经济事实(鲁格曼 2001)。
关于全球化不仅有争论,而且有担忧。例如,全球不平等日益恶化,全球变暖,政府、劳动和资本力量的跨国协调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担心是不同的(世界银行,2003)。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担心:持续的经济边缘化,政府权力和能力的丧失,被关在市场之外,容易受外来投资者兴趣变化的影响,失去竞争力,不利于工作的改善,出现更大的不平等,环境恶化,社会转移,国际权力的失衡等。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担心:恐怖主义,富国中的不平等,制造业工作机会向低工资国家转移,同质化,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趋同等。
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个人有不同意义。如何应对全球化,是每一个国家无法回避的课题。对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而言,全球化是一次盛宴;对于发展中国家及其民族企业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挑战;对于发奋图强的国家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机会。
4、继续现代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工业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新概念,有关于社会的,有关于经济的,有些是综合的。它们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超越了社会现实,部分带着未来学的色彩。这里简要介绍德国学者提出的继续现代化理论。
德国学者查普夫(Zapf,2000)认为,后物质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感性社会等概念在语义上都没有像“现代社会”这个概念更具有生命力。他赞成美国学者帕森斯的观点,发展(现代化、变迁)是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综合体。查普夫教授认为,经过冲突论和创新论“淬火”的现代化理论是解释世界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合适的理论模式,现代社会需要继续现代化。
继续现代化包括技术和社会创新,包括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社会变迁机制,包括方向恒定和结构改善的两重涵义(Zapf,2000)。根据查普夫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图亚江(Tiryakian, 1991)教授把这种现代化称为“第二种现代化”或“新现代化”。
显然,查普夫教授强调了现代化的延续性,忽视了现代化方向的重大转折。后现代化理论强调了现代化方向的转折,但具有“时间不自恰”等缺陷。生态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理论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从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到继续现代化,它们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某些新发展,但它们都不能全面解释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新情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学者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何传启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