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IS OK!--访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
中国经济增长适当减速是可以接受的。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下,企业和生产者有能力做出适应性调整,可以保持冷静的投资和生产,中国经济不会陷入过热。
《财经文摘》:最近公布的GDP数值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您认为引起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路易: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世界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世界经济放缓主要是受美国次债危机影响所致。美国的房地产贷款业务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带来了冲击。这是第一次起源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因此它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都非常直接。
尽管中国金融市场遭受的直接冲击并不大,但是中国向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到了冲击。中国的公司必须重新制定投资计划、发展计划和出口计划,所以这场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麻烦。这场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是直接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但是对中国的影响则是通过贸易传导的。
从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上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了。
《财经文摘》:在中国经济过热风险下降、CPI持续回落,同时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性加大的情况下,已施行大半年的紧缩性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
高路易:政策制定在中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全世界也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现在我们必须同时关注两个情况:一是世界经济放缓;二是石油、食品、工业原料(钢铁等)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在中国,政策制定者必须一方面控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保证经济增长的动力。在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非常快,快到甚至超过了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就是说经济为增长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说经济增长过热、实际的经济增长超过了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了。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到达12%,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9%-1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基本符合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所以不需要为此调整相应的政策。除非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降低到这个水平以下,政策调整才是必要的。
另外,中国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和CPI变化情况。最近中国的通胀率开始下降,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危机已经有所缓解。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着油价危机、原材料价格危机等,这些危机会通过工业进行价格传导,并推高通货膨胀。
尽管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胀率在未来12个月内会继续下行,但是基于世界银行对全球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的预测,中国仍然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财经文摘》:外需疲软已成定局,如果紧缩持续,中国的企业会不会不堪重负大量破产,从而拖动经济剧烈下滑?
高路易:由于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已经不及2007年高了。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放缓,世界其他地方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下降了。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国能够左右的。
在我们看来,在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如果将出口的贡献与中国国内经济对GDP的贡献综合起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发展的。因此现在放松货币政策还为时过早。
但是,对于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存在着多种预测。未来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中国政府而言,他们必须做好准备,认真考虑--如果未来的两三个月中,世界经济形势的演变比我们想的更糟糕,那么政府该如何应对。
也就是说,如果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超出预料--这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适当放松信贷政策。
《财经文摘》:经济放缓符合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但是在您看来,对中国政府来说经济放缓的底线应该在哪里?是10%?还是更低?
高路易:中国政府的底线在哪里,这我不好说。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其潜在增长能力左右,这个水平应该是10%。也就是说,综合中国现在的投资模式、人力成本、发展潜力等因素,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保持大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说是过热了。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10%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