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围绕高司长刚才提到的几个问题再提两个小问题。刚才您也讲到,在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但全球的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糟糕,而且这是我们全球应该共同面对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谈判中为什么还要一再强调,必须是先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作为前提条件?第二个问题,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中国是否也愿意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转让给其他的国家?谢谢!
2008-10-28 10:37:48
关于技术转让,我想你可能也知道,不是说发展中国家一点技术都没有,但先进的技术90%以上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而且从造成气候变化的责任来说,当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中80%以上是由发达国家的累积排放造成的。所以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发达国家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它也拥有技术能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弱,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使先进的技术能够通过技术转让在全球有效的实施。
我举一个例子,可能也有点说服力。中国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提出了优先发展的技术清单,强调在中国要发展IGCC(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这个技术当时美国已经研发出来了,美国的技术拥有者也同意向中国转让,我国有关部门也和他们签署了转让的协议。但是,最后美国政府认为这个技术太先进了,没有批准这个协议。我们试想,如果那个时间中国能够有这样高效发电的技术,它的能耗比我们当时掌握的技术低1/3以上,那我们在这十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建的发电厂就能够大规模的应用这种技术,从而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性。而且技术转让也不是中国一家的需求,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需要。
2008-10-28 10:39:25
关于中国有没有技术,目前从总体上讲,中国的技术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如果中国有某些先进、适用的技术,我们也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其他国家转让技术不是我们在公约下的义务,而是我们的主动行动。《京都议定书》和公约中规定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资金的义务。我们希望他们其实履行义务。谢谢!
2008-10-28 10:50:59
请问高司长,第一个问题,中国希望从发达国家获得在技术转让方面的资金支持有没有大致的数额?希望这些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从哪儿来?另外,国内是否有相关的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开发?向CDM收取的基金现在有没有具体怎么花的打算?还有一个问题是在适应和减缓两方面的技术上,我们更倾向于获得哪方面的技术?谢谢!
2008-10-28 10:58:30
第一,我想说我们强调要资金技术,在资金的支持方面,目前我没有数字,估计专家们也很难拿出一个数字。但是,我在这里想举例说明为什么技术转让还要提供资金。日本在90年代末的时候,与中国合作开展了一个中日绿色援助计划,其中有一个项目叫“干熄焦”,日本向中国转让了这个技术,同时还提供一比的资金为中国培养了相应的技术人才,此外在项目建设时,还给予一定的日元贷款支持。所以,新的技术,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一般来说都目需要额外成本或高成本,所以这类技术的转让必须伴随相应的资金支持。中国在这方面有没有投入?我想,大家也非常清楚,是有投入的。
2008-10-28 10:58:53
我给你只举几个方面的例子。第一,中国发展无碳的能源,所谓可再生能源。中国首先有《可再生能源法》,这个法就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说风电,从价格上来说,它的上网价就比其他的价高很多,甚至近一倍。如果是太阳能发电,那就更高。高出来的一倍的钱就摊在了各个用户当中。也就是中国的老百姓要掏钱。这就是中国付出的代价。再比如说,我们推广节能灯,大家都看到了,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让老百姓掏比较少的钱,这样才能把它推广开。这就是中国花的钱。
另外,提问的这位记者是科技日报的,也知道科技部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落实国务院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们科技部也编了科技的行动方案。在这类方案里,也讲了中国如何支持减缓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投入。
在节能减排上,我们发改委也举行过好几次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你们可能也很清楚,我不想再多讲。
2008-10-28 11:03:49
关于中国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这个基金的收入主要来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这部分的所得是比较少的,基本上我们鼓励的领域都是只有2%的收益交给政府。目前这些做项目应该有“核证”的检查之后才能有一定的收入,目前这部分收入还比较少,现在发改委和财政部也正在一起研究资金使用具体管理办法。有一点我可以说的是,这部分资金要完全用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也就是说要促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事业开展。主要是这方面,不会用在其他方面。
2008-10-28 11: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