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这是航天员着舱外航天服在水槽进行模拟失重训练和出舱活动任务训练。新华社发 秦宪安 摄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白瑞雪、李宣良、张汨汨)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一次次,这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又一个金秋来临。在我国第7艘神舟飞船即将遨游太空之际,让我们回首此前6艘飞船飞天的历程――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6枚刻度,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一位外国作家在评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时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他们每次向前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飞行。”
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在飞向太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正是神舟的轨迹。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仅仅用了7年时间,航天科技人员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构建了太空飞行的生命保障系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此后3年里,神舟二号至四号3艘无人飞船试验飞行连续获得成功。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一项项关键技术陆续突破,飞船技术状态逐渐接近载人,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也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我们认真总结每一次飞行的经验,使下一次飞行有所改进和完善。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起步晚,但不能照抄,要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从而迎头赶上。”
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完美升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伴随着杨利伟历史性的太空之旅,“taikonaut”,一个由英文中的“宇航员”和汉语拼音中的“太空”合成的英文单词,成为了世界媒体对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称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一次次进步与突破,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任务。而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就是第二步规划中的首次飞行。
位于西北大漠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的6次成功飞行,也见证了每一次成功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上天的神舟一号,原本是一艘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船。把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史无前例,风险巨大。
在这艘飞船“冒险”发射成功后,神舟二号作为一艘真正的正样飞船,却在发射前夕遭遇火箭“撞伤”。
更换部件,修复箭体。火箭最终送飞船入轨的那一刻,科研人员们泪流满面。
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的第4天,穿舱插座中的一个接点信号不通。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全部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和形体假人的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面临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人们不得不用200条棉被为火箭保温。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要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令人揪心的风雪突袭发射场。航天人用他们精妙的计算,为神舟六号找到了一个风停雪歇的窗口……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航天人的付出所换来的,不仅仅是6次世界瞩目的飞行。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一大批原材料、制造工艺、元器件生产等基础工业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而载人航天工程所采用的技术也逐渐扩展到了通信、食品等行业的应用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飞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的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更是为中国航天储备着更远的未来……
神舟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也是助推神舟七号升空的最强大力量。
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说,和“神六”相比,“神七”最大的变化有三:一是执行航天员出舱活动;二是飞船满载,三名航天员最长飞行五天;三是飞行期间要进行一些卫星通讯的新技术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