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产品名称
|
类别
|
主要技术指标
|
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
市场预测或产业化前景
|
1.1
|
核电
|
|
|
|
|
1.1.1
|
AP1000
|
Ⅰ
|
(略)
|
(略)
|
(略)
|
1.1.2
|
高温气冷堆
|
Ⅰ
|
(略)
|
(略)
|
(略)
|
1.1.3
|
二代改进
|
II
|
百万千瓦级
|
|
|
1.1.3.1
|
核一级泵、阀(包括:主泵;稳压器比例喷雾阀和安全阀;大口径高压闸阀和止回阀;二级主蒸汽隔离阀等)
|
Ⅰ
|
要求高可靠性,具有耐辐射、抗地震、无泄漏、抗冷热交变冲击及定时阻断等特定功能
|
1、主泵高效、多工况点水力模型研制;无润滑启动;转子特定工况稳定性计算;
2、核一级阀门及主蒸汽隔离阀结构设计计算;高可靠性密封研制;
3、通过结构设计、特殊材料研制及加工工艺满足核一级泵、阀各种特定功能要求;
4、核一级泵、阀试验装置及试验技术
|
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重要能源战略,2010-2015年核电建设高峰期要具备年产 10~12套百万千瓦核电装备能力。其中核级泵、阀、核级仪控系统是核电装备自主化的薄弱环节
|
1.1.3.2
|
核二级泵(包括:上充泵、喷淋泵、安注泵、余热排出泵、水压试验泵等)
|
II
|
满足各种特定水力性能和多工况点运行要求,还需具备耐辐射、抗地震、耐杂质磨损及抗冷热交变冲击等各种特定功能
|
1、高效、低气蚀、多工况点水力模型研制;
2、通过结构设计、特种材料研制及加工满足核二级泵各种特定功能要求;
3、抗热冲击及杂质试验装置设计及试验技术;
4、K1电机研制
|
编号
|
产品名称
|
类别
|
主要技术指标
|
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
市场预测或产业化前景
|
1.1.3.3
|
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
|
Ⅰ
|
满足核安全级要求
|
1、控制室系统和人机接口技术;
2、数字化保护系统仪控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3、数字化控制系统仪控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4、核级仪表
|
|
1.2
|
大型火电机组
|
|
|
|
|
1.2.1
|
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辅机
|
Ⅰ
|
满足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可靠运行要求
|
1、大型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研制;
2、高温高压阀门、安全阀、调节阀研制;
3、送引风机研制;
4、DCS数字化控制系统研制;
5、600-1000MW发电机保护断路器研制
|
预计每年机组需求10台以上,其中泵、阀、风机、DCS等关键辅机目前主要依靠进口
|
1.2.2
|
百万千瓦空冷电站
|
Ⅰ
|
额定功率为1000MW级,汽轮机为直接空冷,蒸汽参数25MPa,发电煤耗300g标准煤/kWh,电厂热效率41%,机组可用率﹥95%
|
1、高背压末级长叶片技术;
2、低压缸气动性能、刚性及结构优化技术;
3、汽轮机组轴系稳定技术;
4、空冷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
5、空冷凝气系统结构及布置优化技术;
6、百万千瓦空冷机组主辅机系统集成技术
|
多煤少水地区需求较大,全国未来3年预计达10台以上
|
编号
|
产品名称
|
类别
|
主要技术指标
|
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
市场预测或产业化前景
|
1.2.3
|
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
|
Ⅰ
|
超临界锅炉主蒸汽压力25MPa,温度570℃,流量1900t/h,SO 2排放小于400mg/Nm3、NO X排放小于200mg/Nm3,发电效率42%,全工况实时动态仿真,事故追忆复现
|
1、炉膛选型及热负荷分布计算技术;
2、垂直管圈水冷壁水动力设计技术;
3、锅炉热循环回路及风系统设计技术;
4、锅炉关键部件制造焊接机防腐技术;
5、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整体布置优化技术
|
我国高硫煤占11%,低热值劣质煤占20%,可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达到低污排放的要求,近年预计有 30台以上的需求
|
1.2.4
|
大型整体煤气化天然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IGCC)
|
Ⅰ
|
循环联合功率450MW~550MW,燃气轮机进口初温1450℃~1500℃,热效率48%
|
1、 系统集成设计技术;
2、煤气化炉及煤气净化装置的研发;
3、 燃气轮机研发制造技术:
4、余热锅炉结构优化技术及受热面防积碳、磨损、结渣、结晶技术;
5、 IGCC系统先热回收设备的研发;
6、 IGCC系统及控制系统技术
|
在400MWIGCC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到2012年总容量将达到3000MW
|
1.3
|
水电机组
|
|
|
|
|
1.3.1
|
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
|
Ⅰ
|
额定功率900MW及以上
|
机组包括水轮机及调速器,发电机及励磁等附属设备的系统集成设计技术
|
我国有近3.5亿千瓦的水电待开发,到2020年新增水电装机 1亿千瓦。近期有白鹤滩、乌东德等高水头大容量水电机组20余套,并可提升其他特大型水电机组技术水平
|
1.3.1.1
|
水轮机及附属设备
|
Ⅰ
|
水头200米等级的水轮机转轮模型,最优效率94.5%以上
|
1、水力设计和模型试验技术;
2、机组刚强度及动力响应技术;
3、大型混流式转轮制造工艺及工地制造技术;
4、数控调速器及元件研发
|
编号
|
产品名称
|
类别
|
主要技术指标
|
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
市场预测或产业化前景
|
1.3.1.2
|
水轮电机及附属设备
|
Ⅰ
|
额定容量1000MVA; 额定电压24kV; 功率因数0.9
|
1、电磁设计技术;
2、定子线棒、转子线圈绝缘材料及制造技术;
3、6000T级推力轴承结构及润滑参数技术;
4、空冷或蒸发冷却技术;
5、数字励磁系统技术
|
|
1.3.2
|
大型抽水蓄能机组
|
Ⅰ
|
额定功率250MW及以上,水头200m及以上
|
水泵水轮机及调速器技术;
发电电动机及励磁、启动装置等附属设备的系统集成设计及仿真技术
|
建设抽水蓄能机组是电网调峰的重要手段,一般调峰机组应为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0%,但目前差距较大。 2008年装机容量7.9亿千瓦,而抽水蓄能机组仅为1000万千瓦,发展空间较大
|
1.3.2.1
|
水泵水轮机及调速器
|
Ⅰ
|
水泵水轮机转轮模型效率; 水轮机工况效率92%; 水泵工况效率90.5%
|
1、水泵水轮机转轮模型水力设计和试验;
2、水泵水轮机工况转换及过渡过程;
3、机组正反向运行下的刚强度及稳定性;
4、转轮、球阀及密封;
5、数字调速器双向调节及元件研制
|
1.3.2.2
|
发电电动机及励磁、启动装置
|
Ⅰ
|
额定容量280MVA及以上
|
1、发电电动机电磁设计技术;
2、高速重载双向推动轴承和导轴承技术;
3、高压增强绝缘绕组技术;
4、发电电动机工况转换及过渡过程技术;
5、发电电动机驱动及制动技术;
6、数字励磁装置技术;
7、大功率变频启动装置技术
|
编号
|
产品名称
|
类别
|
主要技术指标
|
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
市场预测或产业化前景
|
1.3.3
|
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
Ⅰ
|
功率50MW级;水头30m及以下;水轮机转轮模型最高效 93%;发电机效率98%
|
1、水轮机转轮模型水力设计及试验技术;
2、机组刚强度及事故停机转速稳定技术;
3、机组通风冷却技术;
4、低速重载轴承结构及润滑技术;
5、叶片数控加工技术
|
预计三年内有30多台大型贯流式机组的需求,并可提升其他大型贯流式机组的技术水平
|
1.3.4
|
冲击式水电机组
|
Ⅰ
|
水头500m及以上,功率80MW及以上机组;水头1000m及以上,功率40MW及以上机组; 水轮机转轮模型最高效率91.5%;发电机效率97%
|
1、水斗式转轮模型水力设计及试验技术;
2、机组刚强度及稳定性技术,转轮应力及耐疲劳性能;
3、转轮整体锻造及水斗数控加工及测量技术;
4、喷嘴结构优化及控制技术;
5、发电机F级绝缘及通风技术
|
每年将有10台套以上高水头冲击式机组,并为准备开发的水头1500m、功率160MW做准备
|
1.4
|
风力发电机组
|
|
|
|
|
1.4.1
|
2.5MW以上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
|
Ⅰ
|
功率曲线保证率大于95%;风场平均年可利用率大于95%;设计寿命大于 20年;满足国家电网接入系统的要求
|
1、风机的总体设计技术;
2、风机叶片、主轴承、控制系统研制技术
|
国内目前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近10000MW,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 1亿千瓦的总装机容量
|
1.4.2
|
3-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
|
Ⅰ
|
额定功率3-5MW;设计工作寿命20年;风场平均年可利用率大于 95%;功率曲线保证率大于95%;电能质量符合等同IEC61400-21标准要求
|
1、海上风机总体及气动设计技术;
2、海上风机的特殊性技术研究;
3、风机叶片、齿轮箱、轴承、控制系统研制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