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11月12日将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十一日,已旧貌换新颜的“雪龙”号身披红装,停泊在首次投入使用的极地科考船专用码头边,工作人员正在往船上搬运科考队员日常生活必需品。 中新社发 陆从兵 摄
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将于11月12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从上海启程。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南极考察活动将围绕长城站、中山站两站改造,实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和确保内陆站建设选址这三大任务一一展开。
考察范围6000平方公里
记者:我国将在冰穹A地区建立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大致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曲探宙:冰穹A是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由于其严酷的气候环境条件,这里过去一直被国际南极考察界认为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次内陆队总计工作时间计划为90天。考察队员在冰穹A大本营及其周围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建站选址和科考任务,计划花20天时间,在2008年1月底之前撤离冰穹A。
寻找150万年前冰体
记者:能否具体介绍内陆考察任务?
曲探宙:我们有一项主要的考察任务叫作“冰雷达探测”。科考队会在冰穹A区域绘制高精度三维冰下地形图,为确定内陆科考站站址提供最详实的探测数据。同时,也可明确冰穹A是否存在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并寻找最佳的深冰芯钻探位置。冰穹A区域1∶50000地形图的测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测区范围15公里×30公里,可为我国内陆科学考察站的站址选择提供可靠资料。另外,还将建立一个天然地震观测系统,利用天然地震观测数据,获得站点及其周围地区地球深部结构信息。
“熊猫计划”关注环境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熊猫计划”。
曲探宙: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核心计划“熊猫计划”,全称是“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英文简称“PANDA”,恰好是“熊猫”的意思。此次考察分为度夏和越冬考察,包括内陆冰穹A地区考察在内,一共需要执行科考任务37项,其中和国际极地年有关的就有29项。
这些科考任务大都集中在生态、环境的主题,围绕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展开。极地是
跟踪、监测和研究区域性与全球性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响应和反馈作用的天然实验对象。
监测队员生理心理
记者:南极的极端环境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条件?
曲探宙:确实如此。这次考察就将有针对性地进行队员的生理、心理适应比较研究以及营养膳食调查和营养干预研究等。
长城站处于南极圈外,中山站处于南极圈内,冰穹A处于4000米的低氧、高寒、强紫外线的复合环境,在这些环境下通过对队员进行生理、心理监测,可以获取重要的第一手数据。另外,我们将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验证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技术,采集大量的科学观测数据,为后继的该机器人系统实用样机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对长城站周边航空摄影
记者:是否要对长城、中山两个考察站进行大修改造?
曲探宙:长城站是今年改造重点。它建于1985年,已超过当时的设计使用年限,需要对原有站区进行拆除、改造、新建。同时还要对长城站周边进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中山站建于1989年,在此次南极考察度夏期间将拆除原科研栋和完成综合栋等11个单体建筑的基础工程,建设985.56平方米的车库。同时国家测绘局将以中山站站区为核心2平方公里内施测1∶500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余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