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中国经济周刊》:既然已经知道这个地区处在比较活跃的地块,为什么监测能力会比较弱呢?按道理,在这一地区的台网建设上应该会优先投入。
张晓东:最主要是受观测环境所限,在那里做大规模的观测和实时观测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包括这一地区在内的我国地震台网建设都有比较大的发展。以前,青藏高原这一块地震比较多,但是,这一地区的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相对比较弱。
地震台网的发展不光是与地震是否频发有关。我们常说防震减灾,地震监测还和减灾有关,某一地区的地震形成灾害,一方面是因为地质构造,同时还和这一地区的人口分布以及建筑情况都有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而且,地震活动不是局部的,地下的运动都是互相有关系的,我们的台网不可能局限在非要监测一个地方,而是要普遍铺开,要监测整体运动的情况。这几年,通过我们台网铺开,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地下运动,认识比以前要深入多了,比以前更深入的认识了中国大陆比较活跃块体的运动特点和运动方向。通过这些观测,比以前更深刻地认识了一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的环境和地震发生的特征。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会不会对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给出提示或要求?
张晓东:按国际惯例和经验,要将所有建筑物要变成非常抗震需要非常大的国家实力。所以,一般来讲,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在设计时采取的抗震级别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比较少,采取的抗震标准可能会低一些,有些地区地震活动比较多,采用的抗震级别就高一些。
《中国经济周刊》:在日本,已经在做地震发生以后的及时预警工作,以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地震预警方面我国的情况如何?
张晓东:地震发生以后,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比电磁波信号的速度慢,这就使得利用时间差做一些预警成为现实,比如高速铁路,如果地震比较大,有可能导致出轨事件发生,所以,通过这个时间差做一些预警,使高速铁路及时制动。还有就是,及时切断煤气水电。这些方面都是一些实际工作,我国也已经开始做了。(中国经济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