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晓军:33个小时未眠
“来,听我口令,大家一起拉,1、2、3……”在玉树龙达路的一片废墟上,一串沙哑的声音过后,传来了官兵们使劲的吆喝声和石板的摩擦声。
这位正在指挥官兵营救被困人员的指挥员,就是连续奋战了33个小时的8653部队连长姬晓军。
他头发蓬乱,两眼通红,嘴唇干裂发紫,衣服、皮鞋上满是尘土,手上密布着一道道血印。官兵们正在用绳子拖拉一块压在废墟上的水泥预制板,在生命探测仪测出此处有生命迹象后,他带领官兵已经挖掘3个多小时了。
4月14日10时55分,正在驻训的姬晓军带领部队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出发赶往玉树灾区,昼夜兼程,行程800多公里,于23时到达灾区。行军途中,他一刻未曾休息,除了负责车队前行,还照顾着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3名战士。
在救助龙达路被困人员前,姬晓军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蹲在地上啃方便面,喝矿泉水。其余时间都是在废墟上,不是指挥救灾,就是和战士们一块救助受伤人员。
被埋的是一名50多岁的妇女,由于被废墟埋得太深,营救难度很大。为了争取更多的营救时间,姬晓军将全连官兵分成两组,轮番上阵,自己一直到晚上8时救援行动结束才下火线。
等到幸存者被安全救出,走下废墟的姬晓军一屁股坐在地上,腿站不起来了,话说不出来了,最后被两名战士扶着回驻地休息。
朱磊:不顾危险救人
见到朱磊时,小伙子的脸色已红润了许多。他说已经在高原上过了48小时,适应了高原气候。
14日20时抵达玉树机场后,朱磊和几名队员作为先遣队员,来到结古镇民族旅馆,那里埋着一名幸存者。
“四周一片漆黑,两层楼的宾馆被严重扭曲,周围一片瓦砾。”朱磊说。通过使用搜救犬、生命探测仪、蛇眼等搜救设备检测,他们判定被埋者被夹在一个楼板和墙的缝里。
15日1时40分,救援人员打开了最后一个洞口,朱磊戴上头盔罩上镜子,跳进洞口。里面很黑,朱磊借着外面的光隐约看见一个女人侧躺在墙角。他用绳子拴在女人的腰上,然后一点点向洞口移去。
15日,朱磊和队员在西北牛宾馆救援,快要打通出口时,发生了余震。“震感很强,斜倒的墙晃了一下。”
退回去等等一定会比较安全,可下面的人也许就会有危险了。朱磊和几个队员仍继续救援。很快,下面的4个人相继顺利被营救出。
三天的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救出7名被埋人员,其中朱磊和队员们相互配合成功营救出6名。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中救出幸存者最多的人。
在家里,朱磊是独生子。现在父亲在国外工作,家里只有妈妈和姥姥在。朱磊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每次救援时,他都会说,部队没安排我去,放心吧。但现在媒体发达,他的“谎言”很快就被识破。他就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朱磊从不后悔当一名救援队员。他说,有了我们的救援,被埋人员就有了活的希望。“虽然这工作有危险,但我觉得这值!”
朱海蓉:格萨尔王广场的白衣天使
格萨尔王广场,是结古镇的繁华之地,震后成了受灾群众集聚地。
双眼布满血丝的二炮某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海蓉,15日和战友们来到这里,已累计收治伤病员1000余人。
一名7岁的小女孩在地震中左胳膊肘处被砸伤,伤口缝合前要注射破伤风针剂。女孩伤口疼,又怕打针,朱海蓉就从口袋里掏出巧克力哄小女孩,分散小女孩的注意力,帮着完成了针剂的注射。
16日下午,一位年近80岁的藏族老人被送到医疗队时,她的胸部、趾骨联合处和腿关节上部严重压伤,急需导尿化验生命特征和提供治疗依据。朱海蓉来到老人病床前,熟练地把导管插下去,尿液随即排到了容器里。
朱海蓉用真情和医术赢得了灾区患者的爱戴。医疗队队长李涛说,为了来玉树灾区抗震救灾,朱海蓉把自己9岁的女儿放在了邻居家照管。(王经国、刘昕、秦洁、李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