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孙先德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和中国民众对残疾人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在回答残奥会是否可以改变中国民众的观念,改变中国民众对残疾人的看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的提问时,孙先德回答说,一个观念的改变不能靠一个活动或者一个项目,是需要潜移默化,需要一个历史阶段。
孙先德举例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公众对残疾人的观念就称呼而言有了变化,二十年前不叫残疾人,叫残废人。现在从娃娃到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说残废人的,都称为残疾人,就充分体现了民众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社会对残疾人扶残、助残,尤其是特殊困难的群体给予的帮助,大家只要有力量都伸出援助友爱之手。随着国家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观念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残疾人的帮助会更多。
而对于有些企业单位宁愿交罚款也不接受残疾人的问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指出,中国的法律规定要求所有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按法律规定的比例来吸收残疾人就业,并且提供相适应的工种和岗位,不按比例就要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于法鸣解释说,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可能这个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不太适合残疾人,就应当交纳残疾人的就业保障金,政府可以通过这个资金,用来开发其他的公益性岗位,发放岗位性补贴、社会保障补贴,来另外安置他们,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服务。当然有些企业宁愿交保障金也不愿意要残疾人,这个我们恐怕得对他们要进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当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氛围的时候,对他们这种企业来说,就应该是逐步地跟着走了。
还有德国记者提问称,如果看一看北京大街上,那些收垃圾的人,很多时候都是残疾人,为什么很多有残疾的人必须要做那些所谓的低等工作?
于法鸣回答说,中国有一个废物利用的循环工程,垃圾在某种程度上是放错了地方,所以新生的一个职业在城市,不仅仅是残疾人在里边,更多的是健全的人在从事这个行业,有的捡废塑料瓶,有的捡废塑料袋,然后把他们分门别类再进行重新利用和加工,这个很难说是低等的工作。在北京市场捡垃圾能捡出几个亿的利润,更何况其他的城市,包括国外的城市也有从事这些工作,并不是说中国专门让残疾人来干这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