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率的持续下降
HDI对评估和比较人类发展实用且便利,但难以评估人类发展很多其他方面的变化,包括贫困发生率。人类发展理念认为,贫困剥夺人的可行能力,使穷人缺乏自我发展的手段,把穷人排斥在经济社会活动之外,使穷人缺乏营养,缺衣少穿、住房困难。HDI只考虑了人均GDP,难以评估分配趋势,而分配趋势决定着人均GDP的变化能够带来的穷人收入的增长和福利的改善与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人类发展评估不能缺少对贫困的评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贫困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伟大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农村贫困发生率 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 (见图1.9)。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4个阶段 :
(1)1978年到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激发农民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6.5%。根据中国的贫困线标准 ,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快速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人。这是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速度最快的时期。
(2)1986年到1993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取得预期成效。到1993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到7500万人。
(3)1994年到2000年。以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的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反贫困的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反贫困投入,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7000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3209万人。
(4)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转型阶段。以2001年制定“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为起点,并随着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重点的反贫困战略,使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2927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 。
图1.9 1978~2007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
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巨大资源解决城镇贫困问题。与早在1978年就已经非常严重的农村贫困不同,城镇贫困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增效和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密切相关。政府采取的城市反贫困措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1999年以来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镇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对城镇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由2003年3月的2140.3万人上升到2007年10月的2244.2万人 。
即使用高于中国官方贫困标准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来衡量,中国反贫困成就也同样令人瞩目。按人均每天1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国际贫困线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31.5%下降到2005年的10.4% (图1.10)。
图1.10 1990-2005年中国低于1美元贫困线的人口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区域一级的主要动态与活动:扶贫》,2005 年5 月; 《世界发展指数》,世界银行,2008年。
正如阿马蒂亚·森所言,中国在世界反贫困斗争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低收入国家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为全球减贫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