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发展理念认为,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发展意味着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能够过上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生活的环境,使他们对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次世界大战后,富国和穷国(包括新独立的国家)生活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在随后的60多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人们能够严格区分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不同发展道路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尽管发展理念在演变,但战后最初30年关于发展的讨论集中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目标。人们分析了发达国家和传统社会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出了各种各样加快经济增长的建议,但基本前提都是把经济增长和发展混为一谈。人均GDP被广泛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经济增长快的国家被认为比经济增长较慢的国家更成功。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因为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关键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人们认识到,尽管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只是达到目标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严格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带来的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人类发展理念的核心 。这个理念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人们逐步认识到,收入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只有让人们买得起药品才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把高收入等同于高发展水平开始遭到置疑。只有在用于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使他们过上充实的生活、享受健康和良好教育、从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就业中获得尊严、享有个人选择和追求个人目标的自由时,经济增长才算真正达到目的。人类发展理念的倡导者、经济学家马布.乌尔.哈克(1995)曾指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们才重新发现显而易见的真理——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
(1)人是国家的真正财富、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发展是“扩展人的选择的过程”,是创造让人们过上他们有理由选择和看重的那种生活的环境,强调人的可行能力─即人能够做什么以及能够成为什么样人的能力。
(2) 人类发展理念强调均衡协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强调社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成长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等;强调通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建设提高人类发展水平。
(3)人类发展理念重视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强调从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看待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从物质财富增长角度看待可持续性。
1990年以来,人类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其影响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行动进一步扩大。第一, UNDP于1990年发布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向全世界读者,包括政策决策者、民间社会团体、学者和发展工作者,介绍了人类发展理念,此后又陆续发布了17份全球人类发展报告和600多份国别和区域性人类发展报告,使人类发展理念及其研究方法在148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第二,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领导的专家小组根据当代人类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用来评估和比较全世界不同国家及其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在健康、知识和收入三个重要领域的进步(专栏1.1)。由于治理和环境等难以量化、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的许多重要因素被排除在外,HDI难以全面评估人类发展。尽管如此,其简便实用性使其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它使全世界认识到了发展的真谛。有些人均收入很高的国家人类发展指标却很糟糕,而有些人均收入不高的国家,其人类发展水平却高于许多其他国家。政府政策对人类发展重要因素的不同重视程度,导致人均GDP相近国家的人类发展结果大相径庭。
人类发展理念与中国强调以人为本和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之间有很多相似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