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农”工作再创新佳绩
我们始终重视打牢农业基础,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对农民的直接补贴126亿元,人均获得补贴348元。新增涉农贷款突破800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159万张。推动实施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等一大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30万亩。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新烟区建设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不断推进。突出抓好生物产业发展,优势生物种植面积达8500万亩,引进加拿大天辰集团、北京中信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到位资金20多亿元。山区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全省特色经济作物、经济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完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15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500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解决了2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5万口,节柴改灶18万户,农村电网改造使49万户农民受益。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建成了一大批公益事业项目。贫困乡整乡推进试点、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和巩固了6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64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量达到1634万吨,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肉、奶、蛋、蔬菜等农产品产销两旺,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业经济运行走出困境
我们始终把稳工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确立了“稳运行、抓项目、调结构、扶中小、促合作、降能耗、保就业、强管理”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果断实施特殊电价扶持,有色等10个行业受惠企业超过160户。在全国率先实行重要商品收储,全年动态收储有色金属63万多吨、化肥50万吨。对1141种省产工业品发放促销补贴。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4条措施,全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突破700亿元。坚持“一厂一策”,扶持困难企业抓好生产组织,规模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已下降到6%左右。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制定并实施了12个工业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冶金、机电、轻工、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组织推广20项关键共性技术,新增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5家,4个部省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烟草对工业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实现利税785亿元。在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作用下,全省工业经济逐步好转,除电力外的工业完成投资820亿元。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580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088亿元,增长11.2%,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增长。
(四)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我们始终把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结合扩大内需实施了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重点项目。 坚持“一湖一策”抓好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牛栏江——滇池补水和滇池截污两个关键性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积极推进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累计开工建设168个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对建设“森林云南”进行了部署,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启动实施4730万亩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0平方公里,实施保护面积5000平方公里。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组织实施100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淘汰一批小炼铁、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国家下达我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和1.99%的任务可望完成。
(五)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我们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州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有序开展。实施了昆明市、红河州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了深化农垦改革方案,华侨农(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供销社改革和投融资、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改革继续深化。
开放云南建设取得新成效。组织开展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初步规划方案研究。与“昆交会”同期举办了第二届南亚国家商品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周、第四届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第七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亚太华商论坛等系列重大活动,提升了办会层次和水平。加快了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外资9.1亿美元,省外企业在滇投资超过10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