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30年来,中国沿海气温、海温与海平面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1.1℃、0.9℃和92毫米;但上升趋势的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升幅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
冬季 气温和海温均为年最低,但长期升幅最大,分别为1.8℃和1.4℃,占总升温的41%和39%,呈明显的暖冬趋势。海平面变化特征与气温、海温一致,冬季的长期升幅最为显著,达135毫米,占海平面总升幅的37%。
夏季 气温和海温均为年最高,但长期升幅最小,分别为0.4℃和0.3℃,仅占总升温的9%和8%。与气温、海温变化特征相同,夏季海平面升幅最小,为38毫米,占总升幅的10%。
5 海平面上升与海洋灾害
海平面上升是一种长期的、缓发性灾害。海平面上升直接导致潮位升高,风暴潮致灾程度增强、海水入侵距离和面积加大;海平面上升使潮差和波高增大,加重了海岸侵蚀的强度;海平面上升和淡水资源短缺的共同作用,加剧了河口区的咸潮入侵程度。
2008年9月,广东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200多毫米,超强台风“黑格比”引起的罕见风暴潮达百年一遇。
2008年,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是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地区,入侵距离分别为20~30公里和5公里左右;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等沿海地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灾害;长江口和珠江口发生了多次咸潮入侵事件。
6 应对海平面上升适应对策
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沿海城镇化进程,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沿海地区的经济布局也逐步向滨海转移,如辽宁五点一线、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等经济区。同时,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脆弱区。为减轻和防范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沿海各级政府应加强海平面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价工作,将海平面上升影响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继续控制地下水开采、兴修和完善水利设施、合理调控淡水资源,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3)提高沿海堤防工程设计标准,加强沿海海平面上升影响脆弱区防护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监管。
(4)加强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护滨海生态资源,实现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立体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