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华人制衣业短暂繁荣后加速衰退
美国华人制衣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发展,90年代盛极一时。据《华侨华人概述》公布的数据,1996年,全美华人制衣厂从业人员20多万人。纽约华埠制衣业发达,曾有多达近500家衣厂,由于许多移民来的华人妇女勤劳做工,不用说英文的衣厂成了她们赚钱谋生的地方。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反映从北京来的音乐家在纽约开衣厂的成败故事,足可见10多年前的纽约制衣业之繁荣。
“9·11”事件对华人制衣业形成重创,生意额大量下滑,纽约华埠将近四分之三的衣厂陆续倒闭或搬离。但从2006年开始,美国外流的部分订单回流纽约华人车衣厂,低迷多年的车衣业出现阳春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走上小幅、稳步升值的道路。一些批量小、利润高、交货急的时装加工订单,开始流回到美国本土的华人衣厂。尤其在纽约这样的时装之都,本地华人制衣厂由于接单迅速、改样及时、运费成本低,开始出现一个短暂的兴旺期。美国《世界日报》2006年3月16日报道:“坐落在华埠亚伦街的东升衣厂和位于企李士提街的天龙衣厂,15日一派忙碌景象,制衣原料和刚完工的成衣堆积如山。业者说,繁忙场景自2月起就遍及华埠、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大、小华人衣厂。由于当前工人数量严重不足,许多衣厂面对纷涌而至的订单手忙脚乱。”
第二,直到2007年第三季度,受资产大幅升值带动,美国以时装、高档手表、珠宝、艺术品、游艇等为主的奢侈品行业异常兴盛。奢侈品行业所特有的个性化设计、小批量生产、高销售价格,带动纽约的制衣业、尤其是能够很快招募到众多熟练技工的华人衣厂走向繁荣。
但从2007年底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特别是进入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行业,加速了华人制衣业走向衰退。据业界估计,纽约当地目前只剩不足50家制衣厂,与全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美国华人制衣业发展面临最突出的两大问题。
其一,订单大量减少。2008年刮起金融风暴,银行现金运转紧张,收紧贷款,美国的大发衣商借钱订货的计划受到影响,发衣商借不到钱,以致发衣到华人车衣厂作来料加工的订单也大部分取消。纽约资深车衣商王永享和来自台湾的车衣商人杜时杰均表示,九、十月份以来,衣源下滑达30%。
其二,衣厂老板和车衣工人缺乏信心纷纷转行。纽约几个华人车衣商团体的会员在不断减少,甚至有领导成员已退出制衣业。纽约诚信衣厂业者王永享称,衣源不稳定,工人的收入就不稳定,加上新入行的新移民越来越少,工人很难找。他的衣厂原本有80多名工人,如今仅剩下40名左右。女工大多转行到家庭护理、餐饮、食品包装等行业,有的成为专职家庭主妇。由于大量熟练工人流失,即使有订单突然涌至,工厂也会因人手不足而不敢接单,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使华人制衣业的路越来越窄。
3-2-3 华人专业人才大批回流
美国聚集了众多怀揣“美国梦”的华人专业人士,包括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中的技术精英和高科技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根据美国劳工部2009年1月22日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到2008年12月,全美金融行业失业者已达48万人。
劳工部是美国就业数据的官方发布机构。2009年初劳工部公布,全美总计1110万失业人口中,在2008年失业的有360万人。2008年里,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增加了130万,达到260万人20。
全美失业率从2008年1月份的4.9%,上升到2008年12月份的7.2%,增加了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美金融行业失业率则从3%升高到5.6%,增加了2.6个百分点,升幅高于总体失业率。
2008年,全美金融行业中领取薪资或自雇性质(Private wage and salary workers)的失业人口平均每个月有36.8万人,到2008年12月,更是高达48万人。但在2007年的12个月中,全美金融行业的失业人口平均只有25.5万人(见下表,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美国华人进入华尔街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蔡志勇。当年蔡在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富达基金出名,后来脱离富达创办“曼哈顿基金”。蔡出道前,华尔街投资风格极为保守,但在60年代中期,蔡通过“快速交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他投资者纷纷跟进。因此,60年代被称为“快速交易年代”(go-go years)。
众多华人进入华尔街的时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中大多数是于80年代期间来美留学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许多人的本科专业并非金融,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受华尔街高薪吸引,他们放弃原来的专业,改学金融或电脑,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最后在华尔街谋到一份工作。
有人估计,金融风暴前,在华尔街公司工作的华人近2万人,约占华尔街总人数的10%。他们大多数从事分析师和电脑工程师的工作。其中,担任基金经理的有100人左右,但担任交易员的很少。这主要是华人数学好,但英语不佳。
金融风暴之后,华尔街华人雇员中至少有15%左右失业。他们大多已人到中年,改行存在相当难度。因此,在华尔街工作职位愈来愈难求的情况下,回中国寻找机会成为这些华人专业人士的主要出路之一。
2008年12月21日下午,第八届北美中国留学人员高科技项目暨人才交流大会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尤伟顺在会上表示,据他们了解,华尔街失业的华人目前有回国意愿的至少在五成以上。
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造成的人才流动将持续数年,华人金融家在华尔街和中国之间,以及大中华区内部的流动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中国内地很多省市看好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回流,并纷纷借机招揽商界精英。仅2008年12月一个月,就有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安排了到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等地的金融人才专场招聘活动。
3-2-4 华资金融业现发展新契机
《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说,美国华商创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将近2000家(这里不包括大陆、台湾和港资银行),全美各地的华资银行有80多家,控制金额数百亿美元。
2008年,美国大银行倒闭合并风潮越演越烈,在金融界飘摇动荡之际,华资银行却鲜受波及。业内人士分析,华资银行往日的“保守”风格令其在这股倒闭风波中得以“全身而退”,甚至寻找到发展的新机会。
纽约华埠东方银行董事赵文笙称,美资银行财大气粗,在发展业务时首先注重盈利,一味拉拢客户,这为其受次贷危机影响埋下隐患。美国人不善储蓄存款的习惯更令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难以从客户处收回还款。此外,美资银行内多开设有证券投资部门,开展投资业务,这令银行的惨况雪上加霜。
相比美资银行,华资银行规模小,投资谨慎,也鲜少进行证券股票投资业务,在房贷业务上常常需要客户至少缴纳20%至30%的首期付款。由于华人多有存款习惯,因此在经济低迷中仍具备较强还款能力。
大银行数量减少,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小银行会拥有更多机遇。美国华美银行资深副总裁王国兰认为,大银行在处理中小型客户的要求和生意时,可能难以做到小银行那样贴心。银行经营是否有道,风险管理是否得当,可以从风险资本金比率、经营是否多元化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银行可以发挥服务到位的优势,争取更多客户。
以往民众常常认为华资银行规模小,令人不放心,因此大额资金很少选择存入华资银行。金融危机发生后,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一般性银行账户中的储蓄保险额增加至25万美元,令储户的利益得到更加的保障。此举将令华资银行的储户更加放心,并将有利于华资银行争取到更多的储户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