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要死”的决心
“我们的目标是,这100多人最好一个都不要死。当然,这个目标可能不太科学,但没有这个决心不行。”戴尅戎向本刊记者表示。
6月2日,卫生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毛群安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称,卫生部确定,迅速有效整合医疗救治力量,发挥以重症监护为主的多学科联动机制,用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作为当前最大限度降低伤员致死率、致残率,提高伤员生存率和治愈率的关键。
戴尅戎介绍道:“到5月29日,‘四个集中’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灾区的大部分危重病人目前已经集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
此外,三家医院还集中了一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以重症医学为专业的医护人员,以及感染学科等方面的专家,在重症医学平台上进行多学科协作,从而尽最大可能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据卫生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办消息,上述三家集中救治医院已经建立危重病人筛查机制,每天将危重病人的情况进行汇总,了解病人病情的可能变化趋势,让需要进入ICU(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戴尅戎认为,转运伤员为改善地震伤员治疗条件、保护伤员健康、分散四川省医疗压力、推进恢复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5月17日至31日,已经累计向全国20个省(区、市)转运伤员10015人,转运工作至此告一段落。
戴尅戎解释说:“转运是为了减轻灾区医院过重的压力,以集中力量救治重症患者,同时完成日常病人的医疗任务。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转出标准,提出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不但在转运中不应死亡,甚至不应加重患者病情。”
在“四个集中”的方针下,四川省人民医院EICU里出现的专家、仪器都是中国一流的。
“我们这里来的外援都是国内响当当的人物,排名基本是前三位的,”张建华的责任医生邓磊对本刊记者说,“有的专家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NO.1(第一名)。”
邓磊还特别提到了纤维支气管镜,他并不知道这是由谁捐赠的,价值几何,只是觉得它确实好用。
这位27岁的医生在这场遭遇战中感受着职业的神圣感。
“我们做得还不错。”他向上拉了拉口罩,以坚定的口气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万分之万的努力,给患者活下去的机会。”
“我们这里有一个3岁的男孩,他因颅脑损伤陷入昏迷,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植物人,他的亲属已经决意放弃治疗,我们却还在坚持。我想,我能够理解病人家属的选择,但从我的角度看,他的生命不应该由其他人来决定,哪怕是他的亲人。”
能够近距离得到医学界领军人物的指导,让邓磊不觉疲惫。“我们这里好多人都是连轴转,但大家都没有怨言,所以主任有一次说到这个就哭了。”
震不垮的手术台
基层医生们的表现,让戴尅戎这样的业内高手也颇受“震动”。他向本刊记者回忆起他在绵竹市人民医院看到的一段监控录像,记录的是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的情况。
他说,监控录像机始终对着手术室的大门,突然天花板掉下来了,手术室指引牌在空中荡来荡去,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在镜头里出现。正纳闷呢,医院院长就把录像快进,一个多小时后,手术室大门打开,病人被推了出来。原来这些医生和护士没有一个逃跑,全部在坚持手术。
“医生们的技术水平也经受住了考验。”戴尅戎说,当前影响危重伤员救治成功率的主因已经改变,不再是单纯的创伤,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复杂耐药性感染问题凸显。“如果过不了院内感染的关,我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华西医院作为复杂骨折和危重伤员的抢救中心,伤员数量多、伤情重、流动性大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为加强防控,医院对开放性创伤伤员在急诊区域设立独立的检伤区,实施细菌学涂片检查,一旦发现气性坏疽疑似伤员,就实施隔离收治、隔离手术,杜绝院内感染。
从5月12日至5月29日,4例气性坏疽伤员和2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伤员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一例外伤性破伤风感染患者。
说起这些,戴尅戎哽咽了:“我74岁的年纪,平时不大掉泪的,而且说实在话,我们这些搞科技的,也不习惯跟媒体多交谈,但这次我是特别想告诉媒体,我们医务人员都做了些什么。”
“很多人也许不相信,灾区医务人员做了这么多工作,他们冒险救治伤员,顾不上自己的家庭,甚至受了伤,而他们的收入却是下降的,因为医院忙于救治伤员,一般业务量大大下降。所以我恳请大家信任这支队伍,不但在SARS、地震的时候,平时也要信任他们,这的确是一支了不起的、富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队伍。”
戴尅戎说,正是出于对这支队伍在献身精神和技术水平上的双重信任,他对重症伤员的救治充满信心。
本刊记者在截稿时获悉,目前,这100多名重症患者中,约有一半已经基本脱离生命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