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蒙古族女孩吉木斯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讲。作为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族小学学生,吉木斯除了学习母语蒙语,还从二年级起学习汉语,三年级起学习英语,现在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对话,还利用“素质教育课”学会了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的弹奏指法。
教学楼的旁边是吉木斯的宿舍。楼里每层都装上了饮水机,宿舍里各种生活设施齐全,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学生宿舍并无二样。作为来自牧区的孩子,吉木斯与另外三百五十多名学生寄宿在此,并且无需缴纳学费、书费与住宿费。
吉木斯的老师—学校校长斯琴毕力格对此有些感慨。斯琴毕力格同样生在牧区,曾是草原上“马背小学”的学生。在他的回忆中,“马背小学”设在一栋土房子里,没有课桌,不同年级的学生只能坐在一个大炕上听讲,老师则是骑着马一星期来上一次课。
“我的老师是位牧民,有一些文化知识,但写的字一看就是小学水平,而且教不了汉语,我的汉语是上初中以后才开始学的。”斯琴毕力格说。
从斯琴毕力格到吉木斯,内蒙古的民族教育已悄然走下“马背”,告别了“土房子”和“泥凳子”,迎来的则是大草原即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喜讯。
据内蒙古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介绍,从六月底开始,中国国家教育督导组对内蒙古“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进行了评估认定;如果认定合格,内蒙古即可宣布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内蒙古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小学生的辍学率是百分之零点零九,初中生的辍学率是百分之零点一二,青壮年的文盲率则是百分之二点七。
“一开始我对三个数据有点不太相信,后来教育厅说这个数据通过验收证明是对的,这说明内蒙古的民族教育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
说起内蒙古民族教育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谙熟基层情况的何成保动了感情。“草原上的基础教育是从‘一排土房子,几排泥凳子,一群泥猴子’走过来的,是从‘马背小学’、‘炕头小学’走过来的;是从‘黑板上画试验、作业上做试验’走过来的,如今竟然绝大多数孩子能拿到初中文凭了。”
“走下马背”的内蒙古民族教育正在加速发展,目前仍在推进“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以及“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等,并正在与境外民间组织合作,努力把草原上的残疾儿童也送进学校接受教育。
据储波介绍,内蒙古正着手提高寄宿小学生和初中困难生的生活补助,计划小学生每人每天补助一元(人民币,下同),初中生每人每天补助一块五元钱,并且通过政府资助、贴息等多种方式,保证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