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兴国:从科教融合到科学引领
我国的深空探测工程举世瞩目。但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我国深空探测是技术先行,科学家积极参与。对照美国行星科学的发展历程,下一阶段应转型为技术与科学并行,同时加强行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最终实现科学引领。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应由科学家主导,科学家与工程师共同合作,形成分工明确、高效率且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当尽快着手开展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快建设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全面提升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行星科学国际影响力,这必将加速我国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自2007 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以来,我国的行星科学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从美欧回流的青年人才增多,加强了我国行星科学界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国内以交叉学科的方式培养的行星科学人才初具规模,也积极融入国际学界中去。但是,基于我国自主探测数据所产生的成果仍然偏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发现更是屈指可数。与探测工程的巨大国际影响力相比,行星科学的科学产出亟待大幅提高,我国深空探测需要尽快完成从工程驱动到科学驱动的转变。所以,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越发重要与迫切。
纵观欧美行星科学过去的 50 年发展,美国之所以在深空探测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完备的学科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保持傲视群雄的资本与来源。中国若要走向世界行星科学舞台的中央,为人类作出与大国体量相当的科学贡献,必须开展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基于上述认识,在 2018 年底举行的论证会上,各高校代表就学科设置达成了一致意见。参照美欧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按照我国的学科设置模式,建议行星科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3 个二级学科,具体设置如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