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前召开 既定金融政策难作大修改
[分析]宏调基本方针已敲定
今年超常规的贷款发放和异常的外部环境,给在负值区间运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向正增长加了把劲。明年,CPI在正增长通道运行已成定局,如何防范通胀压力,有望成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防”重点之一。
通胀“异变”
上世纪的1992、1993年,中国曾遭遇严重通胀,当时CPI涨幅高达24%,抢购风盛行,大家至今心有余悸。本世纪以来,每一次物价上涨,人们总担心中国进入通货膨胀周期,但物价水平总在担忧声中转身向下。
那么,这次由于信贷“放水”而引发的通胀预期是虚惊一场还是后患“潜伏”?
经济学家张卓元告诉记者,影响未来通胀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回暖重新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扬,传递拉升CPI;二是今年过快的货币投放,尽管下半年投放力度趋缓,但明年不会快速收紧;三是资源类价格改革拉开帷幕,后续煤电油等资源类价格回归合理价格是发展趋势;四是地方政府追求业绩,融资平台的放大效应使得结构失衡再现。
不仅如此,天气异常也常常导致CPI“感冒发烧”。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省市出现暴雪天气,部分人士担心恶劣天气会推高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8年初的雨雪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由于雨雪灾害推高了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当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了7.1%,创下11年新高,而2月份的CPI同比涨幅高达8.7%,再次刷新一个月前的纪录。今年提前到来的雪天,也使得市场对未来两月的CPI产生担忧。
而商务部的监测结果也表明,市场的担心并非子虚乌有。11月9日至15日,我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呈现止跌回升态势,比前一周上涨了1%。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农产品价格上涨后,1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有可能将“由负转正”。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张晓晶也认为,未来两个月CPI走势就会转正。
看来,通胀有眼前的困惑,也有长期忧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