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关于房价的涨落问题一次次被提上人们议论的焦点,房价的居高不下,加之其又不断层层攀升,使得“满城尽是房价怨”现象总不落幕。
一面是百姓望楼兴叹要求控制房价;一面是地产商不遗余力地向地方政府大吐“不挣钱、没利润甚至填钱做地产”的苦水,消极抵制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正常执行,房价问题一时间似乎找不到突破口,合作建房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缓和这一矛盾。继北京、深圳、温州之后,日前,在天津市也出现了希望以合作建房方式获得住房的群体,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市有合作意向的市民已将近500人,发起人刘革学也成了公众的焦点。
不要让地产商把持百姓的房子
“目前,几大地产商捂盘、炒作提高房价,以此赢取高额利润,使得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面对这种相对垄断的困局形成的地产泡沫,我们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合作建房就是冲破这一瓶颈的一条
可见道路……”,天津合作建房发起人刘革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露出对目前房价持高不下的无奈。
针对目前地产界对合作建房的种种质疑,刘革学对目前高房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责任在政府。作为商人的地产商,唯利是图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说赚取20%的利润是正常的,那么赚取200%以上的暴利就应该受到监管了。然而,政府在从20%到200%多悄然而迅速的转变中,没有起到作用。房价越调越高或许不是政府的初衷,然而百姓终究是最终的受害者。同时,如果效果始终在与初衷相背离,百姓自然就会对调控的出发点产生质疑。
其次,制度问题,刘革学在跟南方的朋友讨论到香港楼市时感到,香港的街道总是高楼林立的,街道和楼间距都极为狭窄。内地却马路宽得很,广场很多———然而,很多百姓却没有自己产权的房子住。可能,因为香港的土地是私有的,作为私有者的百姓就可以更多地从自己的生存需求出发来规划他们的私人空间。而在内地,国家从法律意义上是属于人民的国家,土地是国家的,人民的国家拥有人民的土地。刘革学说,结果是作为主人的我们却丧失了拥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力。
关于房改,刘革学说,在实行住房改革制度以前,百姓有公有房作为住房保证,相当于今天的廉租房,交很少的钱就可以租房来住。然后,改革了———把这方面福利切掉了,但是住房保障却没有跟上。虽然说这个土地是我们的,但是我们做不了主。国家是百姓的管家,我们的代理人;我们是所有者,但我们却行使不了所有权,我们还要花很高的价钱从国家手里买来用。
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应该有更健康、更稳妥的发展。需要多模式而不是单模式。地产商寡头垄断定价的局面是不利于经济生态平衡的,不符合百家争鸣的方针。房地产和自然界一样,都需要制衡之力,比如廉租房制、比如个人合作建房。
据刘革学介绍,合作建房在国际上是合法的、合理的、流行多年的解决住房问题的模式。发达国家通过合作建房来解决住房的比例通常占10%以上,德国是30%多。而在最早出现合作建房模式的英国,已经流行了100多年。由此可见,该模式在世界上已经很成熟了,我们是可以借鉴利用的。
跨过合作建房“三重门”
在人们鼓励、支持合作建房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被泡沫经济骗怕了的人对此表示怀疑和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发起者有卷款逃跑的可能。对此,刘革学表示,现在报名的几百人只是在银行建立一个有10万元存款的账户,存折都是自己拿着,就是说现在还没涉及交款的问题,等到几百人的资金能够召集到一定规模,再把各自账户里的钱转到银行统一开的个人合作建房账户里。账户里的资金也是由委托单位———具有房地产经纪资质的投资管理公司统一安排使用,任何合作者都可以随时查看账户里的储蓄情况,重大事件要公开。
从最初的合作建房到现在的合作购房,怎么控制成本?怎么将成本控制在60%-70%而不超支呢?刘革学的初步打算是请建设公司、监理公司和律师三方共同进行监控。合作者提供给房地产公司的只是启动资金,但是如果团购的话,幅度是很有限的,这样购房的意义就不大了。
现在各地的合作建房者共同面临的“瓶颈”有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问题。目前,地价几乎占到房价的一半以上,前期怎么找钱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二是信任问题。让参与合作建房者开验资证明,有人觉得有风险。三是土地供应问题。目前土地供应的渠道还不够顺畅。
刘革学对即将面临的“三重门”表示:“拿地确实很关键,特别对于我们这些前期并没有多少储备资金的人来说,所以我们倡导购房,目前实际操作的模式也是以‘合作购房’为主,最理想的状态是选择在建、拟建和已经建成的楼盘,我们做后期的工作,而不是从拿地开始。”
有分析人士指出,合作购房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仍旧没有脱离地产垄断,但是也确实能够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且参与者的风险要小于合作建房。在合作建房这一事物刚刚出现,相关政策不明朗的今天,合作购房也将是一条不错的购房途径。(高世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