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2日文章,原题:垃圾处理公司在中国寻商机
中国多年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为此,中国投资数百亿资金用于环保工作。在此情况下,大小企业都在努力争取治理污染水路和垃圾填埋区的环保项目合同。
不过,尽管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更优惠的政策推动投资不断增加,但上述利好措施不可能永久存在,签订了长期项目合同的公司很容易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果有关城市出现信贷紧缩和预算吃紧的问题,也会对某些项目的资金流产生制约。
在截至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拨付1万亿元资金的基础上,北京今年又为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划拨3500亿元资金。目前,北京有足够的财力为有意参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公司提供大量补贴。
中国光大集团正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卡万塔控股有限公司进行紧张谈判,而美国最大的垃圾清运企业废物处理公司也宣布投标中国大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计划。中国许多地区的水已不适合饮用,因此中国大陆对新加坡水处理企业凯发有限公司以及法国公用事业巨头苏伊士环境公司和威立雅环境集团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市场。
环保专家指出,中国的陆地和水资源保护所需的年投资额相当于GDP的2%,这一比例与美国的投入相当。随着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向更多省市扩展,固体垃圾回收公司劳氏环保等企业希望能够从中受益。不过,分析人士警告说,由于本领域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因此今后会面临严峻挑战。小型企业将不得不与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同台竞争。
本领域对政府优惠措施的依赖很强,政策稍有变化就会削弱投资,影响发展。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文海伦(音)指出:“政策变化导致长期优惠措施的取消,这将是本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甄翔译。本文英文原文见5月14日环球时报英文版第14版。)
|